顧 愷 之 東晉三絕畫家 ![]() 人物簡介 顧愷之,(公元345-406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屬江蘇)人。東晉畫家,他出身于仕宦之家,其父顧悅之官位系從州別駕至尚書右丞。顧愷之從師衛協,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他也擅長壁畫,青年時期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市)曾作《維摩詰》壁畫,轟動畫壇。 ![]() 1 《女史箴圖》 女 性 現存最早的畫卷 ![]() 尺寸:橫 348.2厘米 縱 24.8厘米 原作已失傳,現存兩個摹本,分別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倫敦大英博物館。是現存最早的畫卷。 藝術特色 以日常生活為題材,采用的游絲描手法,使得畫面典雅寧靜又不失明麗活潑。畫卷中的山水與人物關系是人大于山,山石空勾不皴,反映了早期山水畫的風格。設色典雅,不追求華麗藻飾。畫面中的線條循環宛轉;均勻優美,人物衣帶飄灑,形象生動。女吏們下擺寬大的衣裙修長飄逸,每款都配以形態各異、顏色艷麗的飄帶,顯現出飄飄欲仙、雍容華貴的氣派。 ![]() 作品評價 《女史箴圖》是集教化與審美于一身的成功典范,并預示著中國繪畫由重教化到重審美的轉型,《女史箴圖》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 2 《洛神賦圖》 愛 情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 尺寸:橫 572.8厘米 縱 27.1厘米 原作已佚,今存有宋代摹本五卷,絹本設色,分別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里爾美術館等處。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藝術特色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發揮了高度的藝術想象力,富有詩意地表達了原作的意境。此畫用色凝重古樸,具有工筆重彩畫的特色。作為襯托的山水樹石均用線勾勒,而無皴擦,簡繁得當,空間、疏密都安排的井然有序,與畫史所記載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時代風格相吻合。 ![]() 作品評價 《洛神賦圖》雖然是人物畫,但以大量的山水為故事展開的背景。從線條本身來看,《洛神賦》圖中線條細勁有力,如張彥遠所言:“顧愷之之跡,緊勁連綿,循環超乎,調格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線條的表現力內在含蓄,以表現意態為先線條內部勾勒產生的塊面以青綠填色,色彩變化較少,只在坡腳岸邊施以泥金。山石樹木,結構單調,狀物扁平,但富于裝飾性。在《洛神賦》圖中一些樹、石的表現上,作者以凹凸暈染的方法來增加立體感,這來自于對當時青銅鑄造藝術和帛畫藝術手法的借鑒。得益于佛教的傳入,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斷發展和相互影響。 ![]() ![]() 3 《斫琴圖》 古 琴 國寶級古琴畫作 ![]() 尺寸:橫 130厘米 縱 29.4厘米 《斫琴圖》是顧愷之創作的絹本設色畫,原作已無存,現只有宋代臨摹本存世,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藝術特色 該作品描繪古代文人學士正在制作音色優美、頗具魅力的古琴的場景。畫中有14人,或斷板、或制弦、或試琴、或旁觀指揮,還有幾位侍者(或學徒)執扇或捧場。圖中琴面板和底板的形狀,對研究古琴形制、鑒別古琴年代有著極大的價值。此畫與顧愷之的其他作品一樣, 畫面中如春蠶吐絲般的線條既能傳神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特征,也能恰到好處地把握人物的內在性情。雖不及《洛神賦圖》有名,也不及《洛神賦圖》更具代表性,但在風格特征上仍凸現出顧愷之的千古一絕。 ![]() 作品評價 描繪的是文人制琴的場景。所繪人物與器物均有東晉風格。畫上鈐有“宣和中秘”、“柯氏敬仲”、“孫承澤印”、“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等藏印,說明此圖自經北宋內府以來,流傳有緒。是迄今僅見的一幅描繪制琴過程的古畫,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反映樂器制造內容的繪畫作品。 ![]() ![]() ![]() 如果你有好的文章 或者不明白的問題 歡迎留言板留言 邢臺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