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常常批評大宋和大明王朝無能,認為它們先后被金和清所滅是理所當然。然而,這其實并非宋、明之過,而是天地不仁,讓遼西走廊(秦皇島至錦州一線)向東北蠻族敞開,從而使得中原王朝的命運受到了決定性的影響。 01【中原王朝的歷史命運】 中原民族的疆域變遷 自夏商周時期起,華夏民族便開始了國家的建立歷程,而中原王朝也一直以農耕為基礎。歷經春秋戰國五百年的紛爭后,秦朝崛起并一統天下。其疆域之遼闊,東起東海,西達隴西,北至長城沿線,南抵南海。中原王朝自夏商周起逐漸建立,以農耕為基礎的疆域遼闊,為建立穩定城市與行政區劃提供了基礎。這一廣闊的地域,為中原民族提供了豐饒的土地和適宜的農業環境,從而得以建立穩固的城市與行政區劃。 ![]() 北宋的疆域范圍在東北部以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西北部則以陜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西南部則以岷山、大渡河為界。與秦朝相比,北宋在北方的疆域明顯縮減,尤其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這一傳統農耕區域。燕云十六州不僅適宜建立行政區劃,更曾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天然屏障。其喪失使得華北地區失去了天然的防御,北方強大的騎兵可在此自由馳騁,中原地區因此面臨無險可守的困境。北宋自建國起便與遼國交戰,意圖收復燕云十六州,然而最終金國也是由此地出發滅亡了北宋。 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宋朝之前,這里并未爆發過大規模的戰爭。這背后的原因,竟與地理變遷息息相關。北宋以后,渤海邊崛起了一條遼西走廊,這條長約185公里、寬8至15公里的通道,成為了溝通山海關內外的重要橋梁。 遼西走廊,又稱榆(渝)關走廊,坐落于遼寧省錦州市與河北省山海關之間,東臨遼東灣,西靠松嶺山,地勢險要,丘陵連綿。然而,在遼金之前,這條走廊并未貫通,秦時的馳道也僅能抵達碣石(現在的葫蘆島綏中)。遼西走廊的形成改變了中原王朝的防御態勢,使得北方游牧民族能夠輕易南下,從而導致北宋時期的軍事弱勢和最終的滅亡。直至契丹興起并逐漸強大,遼河下游的“遼澤泥潦”問題逐漸得到改善,使得從中原到東北的交通路線得以改變。唐朝時期,遼河下游的“遼澤泥潦”問題已經有所改善,但仍需繞道而行。隨著契丹人的開墾活動,草原逐漸轉變為農田,遼河的含沙量也日漸增加,海岸線逐漸向內陸伸展。加之地勢的抬高,這一地區逐漸從海域變為陸地。到了明末清初,遼寧營口市還是遼河口外的一座沙島,但在19世紀20至30年代,它已與大陸相連通,遼西走廊的貫通也因此得以實現。 ![]() 在唐朝之前,中原民族主要依靠長城防線來抵御北方的侵襲,而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等關口則是北方草原通往中原的必經之路。這些地方地勢險要,山路崎嶇,無路可迂回,因此敵軍往往望而卻步。然而,到了北宋時期,秦皇島至錦州一線的貫通,使得原本需要數日才能翻越燕山進入華北平原的敵軍騎兵,如今只需數日便可長驅直入。盡管燕山的關口仍掌握在遼國手中,但遼國并無必要繞道秦皇島南下,因此這條通道的軍事價值尚未完全顯現。 走廊的貫通便于北方異族入侵,北宋無力抵御,女真通過此走廊滅了遼國,并對北宋構成了威脅。然而,隨著北宋與女真共同滅亡遼國,女真占領了秦皇島附近地區,遼西走廊便一躍成為事關北宋生死存亡的軍事要沖。北宋試圖收回幽云十六州以鞏固北方防線,卻未曾料想,上天竟將遼西走廊這樣的便捷通道賜予了蠻族,其通行之便利,竟是燕山小道所無法比擬的。這無疑是對中原的一次沉重打擊。 1123年七月之前,遼國將領張覺以平州(今秦皇島市盧龍縣,位于山海關以西)降宋,這為金國提供了進攻的機會。完顏阇母和完顏宗望從錦州出發,成功打敗了張覺。到了1125年8月,完顏宗望率軍從平州進攻燕山府,從而拉開了滅宋戰爭的序幕。公元1126年1月,金軍在白河(今北京密云縣白河峽谷)和古北口(今密云縣古北口鎮)大敗宋軍;僅僅兩天后,宋將郭藥師便投降了金國,燕山府的防衛也隨之崩潰。到了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擄走了徽、欽二帝及宗室、宮人等四百余人,北宋因此滅亡。 ![]() 到了明朝,這條通道變得更為便捷,蒙元殘余勢力頻繁從這里對大明發動襲擊。為了加強防御,明太祖決定在永平府境內重修長城,并增設關口駐防。正是在這一時期,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山海關得以建立。然而,隨著防御方向的增多,兵力也相應分散,最終明末時被滿洲人攻破。(滿洲人時而從古北口、喜峰口發起進攻,時而從遼西走廊展開攻擊,使得明朝不得不分兵把守。)倘若明朝末年這條通道不復存在,滿洲人試圖通過燕山攻破北京的防御體系,那無疑將是癡心妄想。 明朝雖加強防御,但面對滿清和蒙古的聯合進攻仍無力抵抗,遼西走廊使得明末防御分散,最終導致明朝覆滅。在明末時期,錦州、寧遠、山海關一線長期與滿清對峙,雙方在此進行了眾多激戰。遼西走廊作為平原地區,適宜騎兵作戰,這使得明朝在軍事上處于不利地位。后期,滿清與蒙古結盟,繞過長城防線深入明朝境內,更使明朝陷入被動。滿清入關后,仍是通過山海關進入,并直撲北京城。 ![]() 遼西走廊的出現,源于地球地理環境的小小變遷,這一變化卻對中原民族與游牧民族之間的戰爭態勢產生了深遠影響。華夏民族曾兩次敗于北方異族之手,文明也因此遭受重創,這無疑是歷史的悲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