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鶴語松上月,花名云里春。 ——唐·儲嗣宗《贈隱者》 仙鶴在松月間清唳,繁花在云霧里綻放春意。隱者之心,亦如這月下鶴、云中花,超然物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寂靜中窺見生命的絢爛。 02 浮云任來去,明月在天心。 ——宋·司馬光《或謂光嗤景仁談禪而自談又因用前韻為景仁解》 浮塵俗事如云般聚散無常,但心性應如天上明月,澄澈寧靜,永恒不變。任外界紛擾,我自巋然不動,方得自在。 03 林泉久安住,心境兩無塵。 ——宋·強至《贈凈土嵩長老》 長久安居于山林清泉之間,心與境化,內外俱澈,不染一絲塵俗。真正的清凈,是心湖映照萬物,卻了無痕跡。 04 長愁忽作鶴飛去,一片孤云何處尋。 ——唐·李益《贈毛仙翁》 綿長的愁緒忽然如鶴飛去,消散無蹤,只余一片孤云,無跡可尋。放下執念的剎那,便是豁達開朗的開始。 05 任紅塵、白日忙如火,但云漾無憂。 ——金·丘處機《恨歡遲·自詠》 任憑紅塵俗世如火焰般忙碌灼熱,我心卻如天上舒卷的白云,蕩漾飄游,無憂無慮。心超物外,便是逍遙。 06 且將詩酒瞞人眼,出入紅塵過幾冬。 ——宋·白玉蟾《華陽吟三十首》 姑且用詩與酒來掩飾真我,瞞過世人的眼光,自在出入于紅塵之中,歷經寒暑。大隱隱于市,心遠地自偏。 07 竟日焚香坐,無心與是非。 ——明·何絳《凈土禪林訪雪嵩大師》 整日焚香靜坐,心神寂然,早已不將人世的是非對錯縈繞于心。無分別之心,是禪者最初的坦然。 08 大夢悠悠幾許春,浮生不悟古今人。 ——明·趙完璧《癸酉次韻新春試筆十首酬友人 其七》 人生如同一場大夢,悠悠然度過幾個春秋?古今眾生,大多未能參悟這場浮生幻夢,仍在夢中爭逐不休。 09 活計安閑,日日風月為真宰,心無掛。 ——元·劉志淵《萬年春》 生計是如此的安閑,每日以清風明月為真正的主宰,內心了無牽掛?;畹煤唵?,與自然為伴,便是至福。 10 學道休于外覓,靈苗出自心田。 ——元·譚處端《西江月》 尋求大道不必向外攀緣尋覓,那靈性的苗芽本就生長在自己的心田之中。返觀內照,方見真如。 11 逢人莫話他事,笑指白云去來。 ——唐·呂巖《六言》 遇到他人不必閑談瑣事,只需含笑一指天上自在來去的白云。萬千機鋒,盡在不言之中,心領神會即可。 12 無為無事人,逍遙實快樂。 ——唐·寒山《詩三百三首·其二四六》 做一個無為無事的人,內心逍遙才是真正的快樂。剔除機巧,回歸本樸,生命的喜悅自然涌現。 13 林深天籟遠,風定水云閑。 ——宋·孫大廉《凈土院》 森林幽深,天籟之音仿佛從遠方傳來;風止息時,水與云都顯得格外悠閑。極靜之處,可聞宇宙的回響。 14 一悟歸身處,何山路不通。 ——唐·盧綸《宿澄上人院》 一旦悟見了本心歸宿,哪還有不通達的道路?迷時千難萬阻,悟后處處坦途,萬法歸一。 15 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 浮生事,苦海舟,蕩去漂來不自由。 ——明·張三豐《無根樹》 人生如無根之樹,虛幻的繁華(花)雖幽美,但貪戀者終不悟。浮生世事,如同苦海中的舟船,漂泊不定,不得自在。唯有看破,方能靠岸。 16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唐·呂巖《百字碑》 飲下自家心性釀成的長生酒,這份獨得的逍遙之樂,外人又如何能夠知曉呢?真味只是淡,至樂唯有心。 17 只將水竹煙云興,說與風花雪月知。 ——宋·白玉蟾《別句呈庚契呈高士》 只愿把對山水竹云的那份興致,說與風、花、雪、月這些自然之友知曉。山水是知己,天地亦故人。 18 我來問道無馀說,云在青霄水在瓶。 ——唐·李翱《贈藥山高僧惟儼二首》 我來請教大道,禪師沒有多余的話,只是說“云在青天,水在瓶中”。萬物各居其位,自然呈現,道亦如此,平常即是。 19 酒初醒,夢初驚,月初明,性初平。如覺悟,是前程。 ——元·王哲《無調名·贈丹陽》 酒意剛醒,幻夢乍驚,明月初升,心性于此刻歸于平靜。若能在此刻覺悟,這便是修行最好的前程。 20 常默元氣不傷,少思慧燭內光,少怒百神和暢,不惱心地清涼。 ——唐·司馬承禎《坐忘歌》 常沉默能保養元氣,少思慮則智慧內生,少憤怒使百神和諧,不煩惱則心地自然清涼。養生即養心,養心貴在淡泊。 21 滿室天香仙子家,一琴一劍一杯茶。 ——宋·白玉蟾《臥云》 滿室若有天香,便是仙人之家。相伴的不過是一張琴、一柄劍、一杯茶。精神富足,方是至奢。琴心劍膽,茶韻書香,便是神仙生涯。 22 三生漫說終無據,萬法由來本自閑。 ——宋·朱熹《奉酬九日東峰道人溥公見贈之作》 莫要空談虛無縹緲的三生輪回,一切法則(萬法)的本性原是自在閑寂的。活在當下,體認本心的寧靜,才是實在。 23 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得心中火自涼。 ——唐·杜荀鶴《夏日題悟空上人院》 禪定何須執著于山水之間?只要熄滅了心中的焦躁之火,自然周身清涼。真清涼來自心地的寧靜,而非外境。 24 須知物外煙霞客,不是塵中磨鏡人。 ——唐·呂巖《為賈師雄發明古鐵鏡》 要明白那些超然物外的隱逸高人,并非是在紅塵中忙于磨鏡(喻指徒勞追逐外物、修飾表面)的俗人。真修行在煉心,而非役于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