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張懷瓘《書斷》記載,王獻之曾與王羲之對談,他建議父親不要總是寫小草、章草,因為它們不夠宏大飄逸,可以試試寫一些大草作品:“子敬年十五六時嘗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藁行之間,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且法既不定,事貴變通,然古法亦局而執。” ![]() 望著年僅15歲的兒子,王羲之驕傲地表示“這一變革重任,就交給你了”,而王獻之也的確不負期望,他的“一筆書”被認為是“大草之源頭”,張旭、懷素、黃庭堅等都從中汲取筆法,唐人李嗣真評價:“子敬草書,逸氣過父。如丹穴鳳舞,清泉龍躍,倏忽變化,莫知所成。” ![]() 王獻之傳世大草極少,宋太宗編修《淳化閣帖》時曾多方尋找,王著作為“瑯琊王氏”的后代,將家藏的9件真跡進獻宮廷,后編入閣帖第十卷中。趙光義深愛這幾件大草,又命人將它們合裱為一卷,朝夕臨習,這便是《王獻之九帖》的來歷。 ![]() 《王獻之九帖》指的是《江州帖》《疾不退帖》《消息帖》《集聚帖》《鐵石帖》《知鐵石帖》《玄度何來帖》《忽動帖》《委曲帖》,全卷縱約35厘米、橫超過2米,總計70行、500余字,洋洋灑灑、痛快淋漓,這才叫“神乎其技”,難怪米芾評價:“子敬草天真超逸,豈父可比。” ![]() 王獻之大草起筆側鋒切入后迅速轉為中鋒,長筆畫中段保持力度,收筆輕頓帶鉤,與王羲之相比,其提按幅度更大,筆畫中段略細卻無疲軟感。轉折處圓轉為主、偶見方折,強化頓挫,剛柔相濟。連筆處理實連與意連結合,游絲筆畫保持中鋒,展現“筆斷意連”的高超控制力。 ![]() 結字開張奇逸、欹正相生,字形大小錯落明顯,形成強烈視覺對比。中宮緊縮,外圍舒展,撇捺向外輻射延伸。欹正變化更為大膽,字群布局上疏密聚散自然,形成“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節奏變化。 ![]() 張旭的狂草連綿之勢,懷素的瘦硬通神之態,皆可見王獻之“一筆書”的影子,宋代米芾的“刷字”筆法,亦受其提按頓挫特點的啟發。至明清,董其昌、王鐸等書家更是將其結字的欹正變化融入創作,形成個性化風格。 ![]() 《王獻之九帖》在繼承王羲之筆法精髓的基礎上,以更開張的結體、更連貫的筆勢,賦予草書更強的抒情性與視覺張力,打破了早期草書的局限。如果我們想學到晉人大草最正宗的筆法,糾正“江湖體”“不規范”的弊病,可從此帖入手。 ![]()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