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題字:抱樸堂范斌 吅白藝見: 《天游物華——康有為手書》是由青島康有為紀念館編輯出版的,里面有大量康有為的書法精品。今日拍照留存于此,作為資料帖,以饗讀者。 圖片集中于文后。 感謝閱讀、點贊、推送、轉發。 ![]() ![]() 破壁之吼 ——康有為書法的革新狂瀾 與現代性震顫 在晚清那窒息般的沉暮中,當帝國的肌體在列強環伺與內部朽壞中發出吱嘎欲裂的哀鳴時,一種文化深處的躁動已不可抑制。康有為,這位以“公車上書”震爍時代的變法巨子,其潑墨揮毫間所挾帶的,絕非僅是文人雅士的閑情逸致,而是一場思考已久、意在撕碎千年繭房的書法暴動。他的字,是政治變革意志在美學維度的凌厲投射,是碑學對帖學發出的決絕檄文,更是一曲預演了現代性困境與突圍的悲愴先聲。 一、雄強生拙:碑學洪流中的形式革命與歷史必然 康有為書法的視覺沖擊是瞬時且霸道的。觀其線條,如老藤蟠松,飽含一種掙扎而出的生命張力,絕非帖學一脈經由“二王”精致筆法所馴化出的流暢圓潤。這種“金石氣”是對毛筆柔軟特性的悖逆性運用——以柔鋒追求刀劈斧鑿的剛硬效果,在線條的毛澀、頓挫與波動中,重現了千年風雨在青銅碑石上侵蝕出的歷史滄桑感。這不僅是技術選擇,更是美學宣言:美,不必是平滑完美的,可以是殘缺、掙扎、充滿力量與時間刻痕的。 其結字章法更是一反“中和”之道。字體結構常呈“欲側”之勢,仿佛積蓄萬鈞之力,即將破框而出。字間緊密,行氣奔涌,如壯士列陣,摩肩接踵,給人以密不透風的壓迫感與雄渾氣勢。這徹底瓦解了帖學精心經營的疏朗飄逸、優雅自適的秩序??涤袨樽非蟮?,是一種“勢”,一種擴張的、不穩定的、充滿內在沖突的動態平衡,這正是那個危機時代集體焦慮的無意識外化。 ![]() 這一形式革命的背后,是清代學術風氣轉換的深層脈動。乾嘉以降,樸學大興,學者重考據、溯本源,大量古代碑版、金石文物出土并被納入研究視野。這為書法提供了超越“二王”帖學單一傳統的全新資源庫——從樸拙的漢隸、到雄渾的北魏碑刻,一種更為古老、粗獷、充滿原始張力的“古法”被重新發現。阮元、包世臣等先賢已為碑學張目,而至康有為,他以一部《廣藝舟雙楫》將這股思潮推至狂瀾之巔。此書不僅系統梳理碑學譜系,更以極端言論宣告“帖學漸廢,碑學中興”乃天命所歸。歷史原因于此交匯:學術的轉向、新材料的發現、以及最為關鍵的一—一個頹敗時代對雄強剛健之美、對重建文化骨力的迫切呼喚,共同將康有為推上了書法革新代言人的位置。他的筆,因此蘸滿了歷史的重量與時代的焦灼。 二、《廣藝舟雙楫》:為碑學立心的理論狂想與價值重估 《廣藝舟雙楫》遠非一部冷靜的學術著作,它是一部充滿戰斗氣息的宣言,一次對傳統書法價值體系的猛烈轟擊??涤袨樵跁袠嫿艘粋€以“碑”為正統的新經典序列。他高揚“尊魏推唐,卑唐崇魏”的旗幟,將北魏碑刻(如《石門銘》《鄭文公碑》)奉為至高典范,認為其蘊含了“十美”: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無一不是對帖學溫文爾雅美學范疇的正面挑戰。 他并非僅僅替換審美標準,而是進行了一場深刻的“價值重估”。帖學的精致被他批判為“院體”、“算子書”,是靡弱、僵化、缺乏生命力的末流;而碑版的“拙”、“丑”、“生”,則被重新定義為充滿生命原初力量的真美。這種美學上的“顛倒乾坤”,與尼采在歐洲對基督教道德價值的重估有著結構上的驚人相似性,皆是對既有文明疲憊狀態的殊死反抗??涤袨榈睦碚?,為書法藝術注入了崇高的悲劇性力量與歷史意識,使其從書齋的把玩之物,一躍而成為可承載家國命運、時代精神的宏大敘事載體。 ![]() 三、薪火燎原:對徐悲鴻等后世書家的靈魂塑形 康有為的書法革新,其真正威力在于它開啟了一種新的“視覺范式”和“創造方法論”,深刻地塑形了后世諸多書家的藝術靈魂。 其最直接的衣缽繼承者,當推徐悲鴻。徐氏作為康有為的入室弟子,不僅在維新思想上深受其影響,更在藝術實踐中全面貫徹了碑學主張。徐悲鴻的書法,線條如鋼筋鐵骨,結字開張闊大,一股雄強豪邁之氣撲面而來。他將這種碑派筆意融入其繪畫的題款與線條中,使其奔馬、雄獅的筆墨同樣充滿了金石鏜鞳的力度與不可一世的勃發精神??涤袨榈母镄拢ㄟ^徐悲鴻,實現了從書法到繪畫的跨門類征服,奠定了中國現代美術教學中強調造型與力感的重要一脈。 至如當代書家王澄,其“魏碑行書”的創造性探索,則可視為對康有為思想的深化與突圍。王澄沒有停留在對魏碑形質的簡單模仿,而是深刻領悟了康有為“變”的精神內核。他將魏碑的體勢與筆法熔入行書的流動之中,創造出既凝重厚樸又揮灑自如的獨特書風。這標志著碑學的影響已從“形似”的層面,進入“神融”與“再造”的更高級階段,證明了康有為所開辟的道路,不是一條死胡同,而是一片充滿生成可能性的廣闊原野。 四、破壁之喻:對未來書法革新的永恒啟示 康有為的書法實踐與理論,其光芒穿越世紀,至今仍是對所有藝術創作者的強力叩問。 首先,他揭示了“革新”的本質在于資源與眼光的轉向。當現有傳統趨于僵化時,創造力往往源于對邊緣、底層、被遺忘遺產的再發現與再激活。碑學之于帖學,正如異域文化、民間藝術、甚至數碼媒介之于今天的我們,皆是可能引爆革命的“外部資源”??涤袨槭痉读巳绾我浴翱脊艑W”的眼光,從歷史的巖層中挖掘出指向未來的火種。 其次,他彰顯了“理論自覺”對于藝術實踐的極端重要性。《廣藝舟雙楫》不僅是對實踐的總結,更是先于并指導實踐的綱領。一種強烈的歷史觀念和美學主張,能為藝術創作注入前所未有的精神強度和思想深度。沒有理論上的“破壁”,何來形式上的“吼聲”? 最終,也是最重要的,康有為將藝術形式變革與人的主體性重建、時代精神的突圍緊密關聯。他的書法革新,是其全面社會政治改造藍圖的一部分,旨在鍛造一種新的、剛健有力的國民精神。這提醒我們,最深層的藝術創新,從來不僅僅是技巧的炫耀或風格的轉換,它必然關聯著對“人”的重新定義,對生命力的再次解放, 是回應時代之問的破壁之吼。 在全球化與數碼生存的今日,書法的語境已截然不同,但康有為所提出的核心命題——如何在與傳統的激烈對話中殺出一條生路,如何讓古老的藝術形式重新充滿現代的、個體的生命震顫——依然灼燙。他的答卷或許有其歷史的具體性,但他那破壁的勇氣、那綜覽歷史的視野、那將個人筆墨與時代命運相熔鑄的宏大企圖,如同一盞不滅的燈,照亮著所有后來者腳下的革新之路。 ![]() 作品薈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