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184條
四旁有病,皆能傳入于胃。入胃則更不復傳。 太陽始受病,發其汗,汗出不解,轉屬陽明;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是轉屬少陽; 若嘔止、頭痛、脈弦者,是少陽不傳陽明而欲愈也。 今惡寒之證,得之一日,雖未經汗下,至二日自止者,知為陽明病也。居中主土,萬物所歸,言邪氣入胃,不復傳變也。”
'始雖惡寒’一句,語意在'陽明居中’句上。 夫知陽明之惡寒易止,便知陽明為病之本矣。 胃為戊土,位處中州,表里寒熱之邪,無所不歸,無所不化,皆從燥化而為實,實則無所復傳,此胃家實所以為陽明之病根也。”
然邪氣既歸中土,則不復能傳至他經,但能從胃腑而出。 故曰'無所復傳’。其始之惡寒,乃經氣被郁,暫而不久,旋即化熱入里,故惡寒自罷。”
傷寒之邪,傳至陽明腑熱,則已歸根立極,不能再傳他經。 但腑熱結實,一下而愈。 其初感之一日,經氣郁遏,陽莫能通,亦見惡寒。 至二日經熱隆盛,內傳胃腑,則惡寒自止,而汗出熱蒸矣。 此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為陽明病也。”
因為陽明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所以邪氣到了陽明,就像萬物歸于大地一樣,一般就不傳了。 這就為陽明病的可下之證提供了理論依據。” “萬物所歸”:指人體在感受外邪后,若正氣充足(陽氣亢盛),有將邪氣聚攏、阻遏于陽明胃腸之里,使其形成“里實熱證”的傾向和趨勢。 這是一種機體反應模式,而非指所有邪氣都會傳入陽明。 “無所復傳”:一旦形成典型的陽明腑實證(痞滿燥實堅),其病邪(燥屎熱結)已無路可去,既不能外出太陽。 亦不能內傳三陰(因此時正氣不虛),其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攻下法從腸道排出體外。 故曰“無所復傳”,治療上“一下而愈”。 臨床指導:此條告誡醫者,見到陽明腑實之證,要果斷下之,不必擔心其傳變他經而猶豫不決,貽誤戰機。 “惡寒自罷”是邪氣已被中土強大的樞轉之力“歸中”,并在胃腑這個“反應釜”里徹底化熱化燥。 此時整個圓運動的障礙點完全集中在“陽明不降”上,故外在表現為一派里熱熾盛之象。 若患者素體太陰陽虛(脾胃虛寒),則邪氣傳入時,中土無力將其燥化,反而會直中三陰,或形成寒濕凝滯,絕非“無所復傳”,而是內陷難解。此條可視為對體質強實者的病理描述。 “無所復傳”的現代誤治反思: 現代濫用抗生素、激素、輸液,戕伐人體陽氣,致使很多本應“歸中”化熱、一下而愈的陽明病,被寒涼藥物冰伏,變成寒邪直中少陰或伏匿三陰的疑難雜癥(如各種慢性炎癥、免疫性疾病)。 此時邪氣并非“無所復傳”,而是被藥物逼入深層,纏綿難愈。 此條警示醫者,必須準確判斷是否真是“陽明實熱”,切勿以寒涼遏邪。 生理上,中土“萬物所歸”是受納水谷、化生精微以滋養全身;病理上,中土“萬物所歸”是聚集病邪、化燥成實以待攻下。 一體兩面,皆源于其“居中主運化”的特性。 時間觀(“二日自止”):此“二日”非絕對之數,是言其傳變迅速,旨在強調陽明病化熱化燥的速度極快,惡寒期非常短暫。 臨床切不可固守日數,而當以脈證為憑。 預防醫學思想:此條揭示了外感病的一種重要轉歸。 醫者治療太陽病時,就應預見其有轉屬陽明的可能,從而在發汗時注意護津,避免過汗、誤下、誤利小便等“亡津液”的行為,從源頭上減少陽明病的發生。
'萬物所歸’是言其勢,'無所復傳’是定其治。 醫者若能參透此中'聚散’、'出入’之理,則于陽明一篇,思過半矣。”
邪至陽明氣分,相當于“萬物所歸”,此時清氣分大熱(白虎湯)或通腑瀉熱(承氣類)就是阻斷病勢向營血分深入(即“無所復傳”于更深層)的關鍵一戰。
治療上,通腑降濁(如防風通圣散之意)、辛開苦降(如半夏瀉心湯之法)等思路,皆是從“疏通中土”入手,使歸中之邪有出路,為經方在現代慢病管理中的創新運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