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首語 詩詞的長河里,修辭如跳動的浪花。在這朵朵耀眼的浪花中,比擬閃爍著獨特的光彩,煙霞著色,岸柳生輝,仿佛一把鑰匙,打開詩意世界的大門。 比擬作為一種修辭格,有擬人和擬物之分。 擬人將事物人格化,并賦予人的動作和感情,既能生動形象地寫出事物的特點,又會產生特有的表達效果。“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輕輕搖曳的柳枝,仿佛挽留即將出征的戰士,飽含征人對家鄉,對親人的無限眷戀。從此,楊柳成為詩詞中經典的送別意象?!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花因感傷而落淚,鳥因離別而心驚,詩人將悲痛之情融入自然,表達國破家亡的哀傷,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熬G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春景》),一個“鬧”字,意境全開。紅杏瞬間靈動,仿佛在枝頭喧鬧嬉戲,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春天的生機?!奥浠ú皇菬o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賦予落花人的深情,體現詩人雖遭挫折卻依然心系國家的奉獻精神。 擬物將人或物擬作另一種事物,常常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將內心的愁思擬作有形之物,無法用舟承載,展現了作者愁緒的沉重與深邃。“秋風颯颯,世事變遷,更吹我,孤身落天涯”(鄧剡《唐多令》),“吹”“落”兩字,將自己擬作一片在秋風中飄零、無奈落向天涯的枯葉,寫出其內心國破家亡之痛和漂泊無依的悲苦。 本期作品中,部分作者用巧妙的構思,讓比擬綻放出新的光彩。“盈虧皆在我,玩轉手中權”(宋彩霞《題月》),把月亮人格化,圓缺變化仿佛是玩轉權力,讓人不禁對月亮產生更多的想象?!凹t桃綠柳斗芳菲,蝶戀山花不忍歸”(吳春年《春趣》),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與趣味的春日圖景,讓讀者充分感受到了春天的爛漫。“柳舞蠻腰掀綠浪,桃垂紅袖吻銀珠”(李躍賢《蘇堤春曉》),細膩的描寫讓蘇堤的春景充滿人的情態,宛如一幅靈動的畫卷?!翱v然命運由人擺,依舊迎風不順風”(王國祥《風箏》),賦予風箏人的意志,即使命運被人掌控,卻依然堅守自己的方向,不順從,不妥協,象征著一種不屈的精神。 比擬,不僅是修辭手法,更是文學精神的傳承,是詩人與世界對話。通過比擬,詩人將情感投射于萬物,讓山水有靈,草木有情。 時代在發展,詩詞創作當與時俱進,讓比擬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既有古典詩詞的韻味,又有現代社會的特色。同時,要用心捕捉生活瞬間,找到新穎的比擬角度,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詩篇。 ![]() ![]() ![]() 榆林市詩詞學會微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