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地理環境與社會歷史非洲東北部的尼羅河由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在尼羅河第一瀑布以北至地中海沿岸的狹長谷地曾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希羅多德有一句名言:"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話包含了一定的道理,由于這里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形成了肥沃的沖積平原,沖積平原的邊緣是沙漠低地,此外是大片的沙漠高地。尼羅河天然地把埃及劃分為兩大部分,孟斐斯以南的尼羅河谷地稱為上埃及,尼羅河下游的三角洲沼澤區稱為下埃及。 ![]() 由于埃及特殊的地理環境,古代埃及只是與克里特島,迦納和美索不達米亞有一定的交往與聯系,與世界上其它的地區幾乎隔絕,古埃及人基本上保留了自己民族的傳統,繼而發展為獨立的文明。古埃及居民是由非洲的哈姆語人部落和亞洲的塞姆語人部落在長期歷史的發展中逐漸混合而形成的。 公元前3500年在尼羅河下游三角洲一帶,建立了下埃及王國,在尼羅河河谷地區建立了上埃及王國。約在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王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建立起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建都于西尼斯,標志著古埃及第一王朝的開始。 古埃及的歷史,可按王朝順序劃分為以下幾個時代: 1.早王國時代(第一王朝至第二王朝,約前3100-前2686)這一時期是王朝的中央集體權統治和文化特點的形成時期。 2.古王國時代(第三王朝至第六王朝,約前2686-前2181)這時期開始確立以法老(即國王)為首的中央專制政體,遷都于曼菲斯,灌溉農業得以發展,開始建造大型金字塔,到第六王朝時,古王國王權出現衰微,地方勢力發展壯大。 3.第一中間期(第七王朝至第十王朝,約2181-前2040)是國家的分裂時期,社會動蕩、政治、經濟均陷入了混亂的局面。 ![]() 4.中王國時期(第十一王朝至十二王朝,前2040或2133-前1786)這一時期古埃及重獲統一,繼續興修水利,在圣烏賽特三世時,為了使船從第一瀑布通行到上游而開辟了一條運河,繼續建造宮殿和金字塔,值得一提的是這時期的貿易活動比較頻繁,如從塞浦路斯和中東傳進了大量的青銅器、寶石,從美索不達米亞傳進手工業品,從克里特島傳進螺旋及編織狀花飾器物,促使這時期埃及金屬工藝制品的進步。 5.第二中間期(第十三王朝至十七王朝前1786-前1567年)第十四王朝時,亞洲的游牧民族希克索斯人定居于東三角洲,后以武力征服了埃及,由茲開始了統治埃及長達百余年的歷史。這期間有許多具有文學和科學價值的紙莎草紙文件留傳下來,埃及人從希克索斯人那里學到了把馬與戰車運用到戰爭的新方法。 6.新王國時代(第十八王朝至第二十王朝,前1567-前1085年)第十八王朝初年埃及人攻陷了阿發里斯,驅逐了希克索斯人,重新建立了埃及人的政權,新王國時代又稱帝國時代是古埃及史上最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埃及開始了對外的侵略戰爭,到圖特摩斯三世時期(前1504-1456年),對外侵略達到了高峰期,圖特摩斯三世建立了一支訓練有素的強大軍隊,在他當政的30余年中,出征敘利亞、巴勒斯坦17次,還南征了努比亞,這時埃及版圖北到敘利亞的卡赫美什,南到第四瀑布,建立了西亞、北非的大帝國。 從第二中間期到新王國時代,正值西南亞、北非和地中海東部愛琴世界的青銅時代的全盛時期,隨著新王國時代侵略戰爭的不斷擴大,俘虜的奴隸也源源不斷地進入埃及,奴隸們普遍地從事農業、建筑和手工業勞動,使埃及的社會生產力得以充分的發展,許多新的科學技術出現了,如梯形把手犁、腳踏風箱的冶金設備,懸式紡綻和立式織機、玻璃、釉陶。造船和建筑技術更加進步,由于大型海船的建造,對外貿易加強,與非洲、亞洲和歐洲許多地方有著更頻繁的往來與文化交流。 隨著埃及版圖的擴大,古埃及國王需要借助宗教加強其專制主義的統治,因此神廟和僧侶集團在經濟和政治生活中都占有了重要的地位,特別是阿蒙神廟不僅擁有雄厚的物質財富,且有參與政事的權力,到阿蒙荷特普三世(前1417-1379年)時,阿蒙僧侶集團在經濟上與政治上均可與法老的權力抗衡,于是王權與僧侶貴族間的斗爭不斷展開,終于引起埃及統一帝國的分裂,新王國宣告結束。 ![]() 7.后王朝時代(從第二十一王朝至第三十一王朝,約公元前1085-前332)由赫里荷爾自行宣布為埃及國王,同時又保留了阿芒神僧侶長的職位,這時期是古埃及的衰落時期,第二十五王朝時遭到亞述帝國的侵略,王權被削弱。后來普薩姆提克在舍易斯建立了第二十六王朝(約前664-前525年),埃及再度統一來,并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出現了一些繁榮的景象,這段歷史常被史學家們稱為"復興時代",公元前525年古代埃及被波斯帝國所滅亡。 這一時期埃及開始進入鐵器時代,考古學家發現了第二十五王朝以后成批的鐵器,這些器物表明此時的冶金技術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此外紡織、陶瓷等生產技術也十分發達,商業與對外貿易尤為繁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