閘口對聊城人來說不陌生,你知道它的由來嗎?閘口原正規名字叫通濟橋閘,是明代會通河東昌府段聊城縣城東門外的橋閘。 會通河是明代南北交通著名的漕運,它通常指臨清至東平濟寧一段,現在通常叫它京杭大運河山東段。通濟河是會通河聊城段重要組成部分,它通常指現在的臨清至陽谷張秋一段。 永樂九年(1411年),明朝政府為保證遷都北京物質供應,開挖會通河。朝廷從濟南府、兗州府、青州府、東昌府抽調民工開挖,甚至讓登州府和萊州府的民工參與該工程。濟寧到臨清全長380多里,河道“深一丈三尺,廣三丈二尺”。歷時半年,并修建荊門閘、阿城閘、七級閘、李海務閘、通濟橋閘、永通閘(辛閘)、梁家淺閘等。 運河上的橋閘是上面可以行人,下面過船的。歷史滄桑,運河已不在輝煌,留下的是故事是古跡。你知道哪些運河故事不妨說來聽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