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書法愛好者在投稿時,往往都想要把自己最為擅長的作品投遞出去,但即使這么做,在書法大賽上仍然沒能入展,其實,一位書法評委針對自己多年的評委經驗,認為,有些書法作品即使是你所擅長的,但為什么沒能入展?并不是你寫的不好,而是沒有能把握好書法大賽上入展作品的要求,更沒摸清大賽上的規則是什么,可以說,一幅書法作品想要入展,就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創作: 一是要多樣化學習,在取法上要表現出自己所學。這是什么意思?其實它是很簡單的,我們在學習隸書作品時,就要多風格地去學習和臨摹。有些人曾說了一個誤區,說是專門攻學一本字帖,只要把這本字帖吃透就可以了,其實這種做法是太過單一了。現在書法大賽上凡能入展的作品當中,往往都是高手如云。你的作品看上去,只有一種風格,那是不行的。那些入展的作品當中,評委一看,就是多樣化地學習過,既有這個,還有那個,最后人家把多種風格結合起來創作作品,他一定是高手。 二是要融合創作,把隸書寫得高古起來。融合創作是當下隸書創作的重要手段,書法大賽上的入展作品,往往都會有這么一個特點,不是有高古氣象,就是融合創作。那么,這個怎么去做?就高古來說,我們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字形的好看與否上面,而是要盡可能地研究學習秦漢時期的隸書作品,因為那個時代的隸書時代較為久遠,高古之氣自然而來,如果你去臨摹學習東漢時期的某些成熟作品,字形好看,用筆單一,何來高古之氣? 關于融合創作的問題,其實也很簡單。隸書創作時,把握一個高古,篆書與隸書,本來就是一家,如果把它們融合起來進行創作,一下子就會讓作品在氣象的高古上得到升華,許多入展的作品中,它們大都有這么一個共同特點,怎么融合?就是要讓隸書中有篆意,篆隸融合,是不是就高古起來了?另外,融合時,還要將多書體融合,例如你學習的是《張遷碑》,這沒問題,但如果單純地寫一種風格是不可能的,如果再給《張遷碑》中融合一些《石門頌》的風格,是不是就在雄渾中有了飄逸之氣? 三是再現書法的意趣之美。當代書法也好,古人書法也好,意趣的問題其實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假如一個人把隸書寫得呆板,毫無生機,它能做什么?只能說是寫字,但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所寫的隸書看上去很有味道,耐人尋味,字看上去很俏皮,也很有趣,這才是隸書給人們帶來的意趣之美,因此在學習創作時,要盡可能地在這方面多做一些文章。 四是筆墨的問題。任何時候,筆墨才是書法的根本和核心問題。首先,在作品中,筆法、墨法要豐富,自然,豐富就如同前面所說的,只學一本字帖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自己學得多了,筆法在創作中就會自然得心應手,而不顯得單一刻薄了。縱觀那些書法入展中的作品,沒有一個是單一的用筆方法。同樣,在墨色表現上,除了正常用墨外,還要在豐富性上做文章,墨分五色,干枯濃淡潤,在作品的墨色上的表現豐富了,它才會整體感、協調性帶來好處。 對于這位書法評委的觀點,大家是否認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表看法,一起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