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讓真實的學習發生:認知框架、杜威的經驗理論與《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視角![]() 如何讓真實的學習發生:認知框架、杜威的經驗理論與《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視角我經常給學生灌輸的一種觀念是,學習是認知框架和行為模式的改變。沒有這兩樣,所謂的學習,基本上可以說是假學習。而認知框架的概念,最主要的體現形式就是皮亞杰的同化(assimilation)與順應(accommodation)理論。在我看來,真正的學習并非簡單地記住一些事實,而是要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對外部世界有更深的理解和更靈活的應對。 此外,杜威(John Dewey)對教育的理解也深刻影響了我。他強調,學習應當基于學生的實際經驗,教育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是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不斷調整思維和行為模式。而在《追求理解的設計》一書中,Grant Wiggins和Jay McTighe提出的逆向設計方法則為我們提供了具體的教學框架,幫助教師圍繞學生最終應掌握的核心概念來設計課程,并促進學生在有意義的經驗中深化理解。 今天,我將這幾種思維框架結合在一起,探討它們如何影響我們對學習的理解,以及如何為課堂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化與順應:思維框架的動態調整皮亞杰提出的同化和順應理論,揭示了學習過程中個體認知的兩種主要方式。同化是指將新獲得的信息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當我們遇到新信息時,我們傾向于用我們已經掌握的知識來解釋它。而順應則是當新信息無法通過現有框架理解時,我們需要調整我們的思維模式,重新構建認知結構。 舉個例子,當一個小孩學習新事物時,如果他已經知道“鳥是會飛的”,那么當他看到一只鴨子時,可能會用“鳥會飛”這一框架來理解鴨子。但當他發現鴨子不會像其它鳥那樣飛翔時,他就需要調整自己的認知框架,理解鴨子的特殊性。這時,順應的過程就開始了。 同化和順應并不是孤立的,它們相互交織,共同促進認知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在同化的過程中融入新知識,在順應的過程中調整認知框架,以達到深層次的理解。 杜威的經驗概念:學習源于經驗杜威在教育哲學中的核心觀念之一就是經驗。這個經驗的概念跟我們日常所說的經驗,不是一回事。他說,我們以同樣豐富的含義使用經驗這個詞。教育即生活,而生活就是通過對環境的行動的自我更新過程。他認為,學習應該源于學生的實際經驗,而不僅僅是抽象的理論。學生通過與世界的互動,積累經驗,形成對世界的理解。教育的任務不僅是提供知識,更是幫助學生通過有意義的經驗來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 杜威強調,教育是一個互動過程,學生通過實踐和反思不斷調整認知框架。這樣的教育理念與皮亞杰的同化與順應理論緊密相連。杜威認為,學生的經驗是學習的基礎,教學應該設計為一個讓學生能夠實踐和反思的過程,幫助他們在不斷的互動中理解世界。 《追求理解的設計》:逆向設計與深入理解《追求理解的設計》中的逆向設計方法為教師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思路。這本書強調,教師應該從學生最終應掌握的核心概念出發,反向設計教學內容和評估標準。換句話說,教師不應僅僅關注學生能不能記住某個知識點,而是要關注他們是否能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 理解的核心在于,學生不僅能夠記住信息,還能夠在新情境中靈活地應用這些信息。理解意味著學生能夠將知識運用到新的問題和情境中,而不僅僅是簡單地復述它。通過逆向設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多次反思和實踐,在同化和順應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追求理解的設計》不僅僅關注教學的內容和方法,還強調評估的作用。評估不僅僅是測試學生是否記住了知識,更是幫助學生反思他們的理解過程,評估他們是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這些知識。這一理念與杜威的經驗概念高度契合,強調通過實際經驗來促進學生的深刻理解。 三者結合: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通過同化和順應的理論,教師可以設計有層次的教學活動,逐步引導學生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聯系起來。例如,學習代數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已經掌握的加減法和乘除法,幫助他們同化新概念。當學生遇到更復雜的代數問題時,教師則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幫助他們調整思維方式,進行順應。
杜威的經驗概念與《追求理解的設計》中的逆向設計相結合,可以為教學提供更有效的策略。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應考慮學生的經驗背景,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經驗的學習活動。例如,在進行社會學學習時,教師可以設計小組討論,讓學生通過集體思考和互動來深化對社會理論的理解。這種經驗驅動的學習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追求理解的設計》中的評估不僅是測試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更是促使學生進行反思的重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反思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他們的學習過程和認知結構。這種反思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認知盲點,也能幫助他們在順應中調整思維框架,從而實現深刻的理解。
通過逆向設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知識背景和經驗,設計差異化的教學活動。基礎較弱的學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持,通過實際操作和引導幫助他們同化新知識;而對于基礎較強的學生,教師則可以通過更具挑戰性的任務,激發他們進行順應,促進他們更高層次的思維發展。 結語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認知框架的調整和行為模式的改變。通過同化與順應理論、杜威的經驗概念和《追求理解的設計》的教學框架,教師可以設計出更加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還要幫助他們調整思維,促進他們的深刻理解。只有當學生的認知框架和行為模式發生改變時,學習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