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4–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時隔十年再度召開。會上提出“加快構建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總體要求,把城市更新列為“七大城市重點任務”之首。 與之配套,財政部公布 2025 年度“城市更新行動”評審結果:北京、天津、唐山、大連、哈爾濱、蘇州、溫州、廈門、廣州、??凇稀⑧嵵?、長沙、蘭州、西寧、烏魯木齊等 20 城新晉入圍,加上 2024 年首批 15 城,全國共有 35 座城市進入“國家隊”,每城最高可獲 12 億元中央財政資金,重點投向“樣板項目+機制建設”。 重慶的“生活圈”理念:重慶的實踐超越了物理空間的改造,聚焦于“人”的體驗,推動從“造房子”到“造生活”的范式革命?!?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是對“宜居”最生動的詮釋,它將更新行動與市民的日常需求(養老、醫療、教育、購物、交通)精準對接。 江蘇的“系統化”要求: 江蘇省的通知強調了“系統謀劃”和“規劃體系”,防止更新行動碎片化、項目化。其核心在于城市體檢先行,用數據診斷城市病,再針對性地開出更新“藥方”,確保了行動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上海的“數字化”中樞: 上海作為超級城市的代表,其“一網通辦”(優服務)和“一網統管”(強治理)雙輪驅動模式,已成為全國數字化轉型的標桿。它成功地將技術邏輯與人文邏輯相結合,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從理念到實操的全套參考。 然而,在實際落地中,技術應用與民生需求如何精準對接?數據壁壘與協同治理如何平衡?短期投入與長期效益如何兼顧?這些問題直指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技術是手段,而非目的。唯有回歸“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優化體驗”的初心,才能避免陷入“為數字化而數字化”的誤區。 ??ㄖ菐熳钚峦瞥龅目熳稍兎铡冻鞘泄芾頂底只D型的“破局之道”》,從技術邏輯與人文邏輯的交織中,深入提煉出數字化轉型的三大底層邏輯:“以效率重構交易規則、以成本重塑服務邊界、以體驗定義治理價值”。這三大邏輯為城市管理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強調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城市管理的高效化、精細化和服務化。 趨勢研判 · 技術臨界點:大模型+城域物聯將讓“城市操作系統”在 2027 年前全面商用; · 風險臨界點:數據主權、算法倫理、數字鴻溝三大灰犀牛同步逼近; · 治理臨界點:從“政府主導”走向“市民共建”,數字素養成為新型公共品。 從“35 城名單”到“城市生命體”,新一輪城市更新將是一次以“數字化神經中樞”為內核、以“宜居韌性智慧”為標尺的系統重構。誰能率先把技術邏輯與人文邏輯擰成一股繩,誰就能在城市更新的 3.0 時代拔得頭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