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不是全職業的數學老師。 他注重教研,注重現實,注重搞清楚課堂里究竟發生了什么事。他從不通過猜想和推斷創造理論,他的教育觀點都藏在他的課堂教學之中。想搞清楚一件事,他就刨根問底地主題閱讀、深入去研究、大量筆記、匯聚概括。這是一種研究的方法,也可以說是他自己獨特的學習信條。 他總以不同的角度來談學習數學的問題。比如說大多數人輔導數學都是以練習為出發點,告訴人們如何練好方法技巧,提升做題速度,從而去讓學習成績提升、學習習慣養成。但阿木的思路完全不是這樣,他更多會從學生本人出發,從課標課本、學習理論出發,從這些人與事的角度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從他們的個體感受和學習障礙來分析學習現狀。這個角度往往是被忽略了的,但是在他看來很重要,不論對教育者還是學習者。阿木的這個角度并不是因為他故意想在理論上另辟蹊徑,而是因為他相信: 學生成長進步=自控能力+學習熱情。 ![]() 圖/《有效果的學習》系列 阿木編著的數學書本《有效果的學習》,以立體感、場景感、畫面感、人物感等多感集于一體。我每每看到《有效果的學習》的初稿,都發現他班上的學生、他身邊的人(包括我)、他的朋友……都被他請進了書里。原來學習的場景、人物還能如此安排。他真是把“與自己有關”的事情處理得明明白白,這可能是阿木從理論到現實走了幾個來回的結果。他編著的書本資料,你可以看成是數學能力的提升、數學思維的拓展、應試解題的標準,也可以看成是他和他的學生的故事集,更可以看成是阿木課堂上的數學劇本,反正這些本來就是在一起的。 他總是結合學生現階段的思想狀態和學習觀念,去分析學生的學習問題。沒有超越角色的境界提升,也沒有不切實際的勵志鼓動,甚至沒有提倡不太有把握的長遠打算,也沒有面面俱到周全協調,人性中的基本追求是他的永恒尺度。所以他的教育觀點往往不宏大、不高調,卻很實際、很實用。比如 “大框架下研究小課題” “思考三分鐘,下筆三十秒” “慢慢來就是比較快” “有效果的學習,有效反復才有效,練習之中要思考” 等等。 ![]() 阿木是一個會解決問題的人,他從不把教學研究停留在書本上。他一定會先從大量書籍、網文等,他能找到的一切信息源中,反復琢磨得到結論,再告訴你應該怎么解決問題,如何去做,為什么這么去做,他是怎么想到的,這樣做的前置基礎有哪些,以后學習中也會在哪些地方用得上…… 阿木總把他的學生們當成朋友,他總是興奮地談論他的學生如何如何(這一點從他發的朋友圈就看得出,甚少談論家人日常,我曾問過他為啥極少發圈,他美其名曰是保護家人,呵呵,你信嗎),他與他的學生們像是學校中一起工作的團隊,他與學生之間的討論是梳理信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找出問題解決方法的過程。其實任何人如果認真地參與到他們的討論中,都會從中受益。 曾聽人說,文學的墮落是因為作者都變成職業的了。套用這段詞句,眼觀當下教育狀況,我們完全可以說“學生進步的障礙是因為老師都變成職業的了。”阿木在教學研究上的不同,可能是因為他不是全職業的? 編后記: 前段時間翻看閑書,看到了觸動我心弦的一段對話: 男問:“人這一生最重要的是是什么?” 女答:“關系,與他人連接得上的關系。” 于是我應激地問楊老師:“你決定咱兩關系咋樣?” “你為啥這樣問,神經了嗎??” “就說咋樣吧。” “不咋樣。” “我是認真的” “認真你個頭啊,滾一邊兒去” “好好好,那就沒關系了,滾之前你給我寫篇長文” 女:(只是默默地看書,沒有搭理我) 于是,見此文。 這是我要來的。沒想到啊,我的工作被她完全看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