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內蒙古烏蘭哈達火山景區打人事件引爆輿論。 事情的經過并不復雜。 8月19日,該景區68歲保潔員因為勸說游客不要將用于拍攝道具的煙霧棒隨意丟棄,遭到多名游客圍毆。 事件被曝光后,輿論紛紛譴責動手的游客,當地執法部門也及時表態要嚴懲行兇者。 然而勁旅君卻從整個事件中,看到一些大眾旅行不一樣的變化。 01 烏蘭哈達火山景區打人事件中,大家忽略了一個小細節。 其實游客隨地遺棄的絕非普通垃圾,而是一種煙霧棒。 你可能好奇,游客在景區拿著這玩意干啥? 這就要說到該景區的特別之處了。 烏蘭哈達火山景區,是一家以火山為特色的觀光景區。由于火山噴發后形成的特殊地理地貌,酷似科幻大片中荒寂的火星表面,吸引很多游客來到這里拍攝地球版的“火星漫步”。 而游客想要實現“火星漫步”的感覺,需要兩個非常重要的道具:宇航服和煙霧棒。 前者讓游客COSPLAY登陸火星的宇航員,后者則模擬火星火山噴發時形成的繚繞煙霧,營造出更為逼真的氛圍感。 看起來似乎一切并沒有什么不妥。 但問題在于,隨著景區在社交媒體爆火,吸引來大量游客“火星漫步”,大家穿著宇航服拍照倒沒什么,而當越來越多人點燃煙霧棒的時候,麻煩就出現了。 一方面,大量煙霧棒的點燃讓整個景區彌漫在五顏六色的煙霧中,這些煙霧不但嚴重影響觀景視野,而且氣味嗆鼻辣眼,經常是這邊游客拿著煙霧棒拍得熱火朝天,那邊游客被熏得罵罵咧咧狼狽逃竄。 另一方面,很多游客在拍完照片之后,就將燃盡的煙霧棒隨意丟棄,結果就是景區原本酷似火星表面的地面上橫七豎八丟滿了廢棄煙霧棒,看起來甚是倒胃口。 早在保潔員被打之前,烏蘭哈達火山景區就已經因為煙霧棒影響他人觀光體驗以及隨意丟棄破壞環境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多輪爭議。 但在勁旅君看來,這些爭議的核心點,既不是游客不文明行為,也不是景區管理不當,背后深層次原因在于,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對出片式旅行感到疲憊與厭惡,甚至對于因為在旅行中刻意追求出片而引發的一系列負面事件感到反感與抵觸。 出片式旅行正在被年輕人悄悄拋棄。 02 出片式旅行,顧名思義,就是一切以拍出最美照片為核心任務的旅行。 秉持這一理念的人也被戲稱之為“出片黨”。 出片黨的旅行邏輯非常簡單,既然我旅行到了這個地方,就一定要留下一些我來過這里的痕跡,而且還要是能夠對外炫耀的最美的痕跡。 甚至不管旅行體驗本身好不好,景區目的地實際上美不美,這些都不重要,只要不影響我出片,一切都可以忍受。 “毛坯的旅行,精裝的朋友圈”——社交媒體上此前流行的這句話,就是對出片黨這一心態最精準的詮釋。 出片式旅行本質上還是大眾追求旅游消費高性價比的一種典型體現。 站在出片黨視角來看,我好不容易湊到一個假期、千辛萬苦攢了一筆旅游經費,一定要讓這趟旅行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拍出能夠在朋友圈炫耀的好照片無疑就是最直接、最高效的方法之一。 這些年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是讓出片式旅行大行其道的催化劑之一。 大家仔細回憶一下,小紅書最初是怎么爆火的? 還不是因為總有人能夠發現一些能夠出片的刁鉆機位。 正是依靠這一實用的功能,小紅書在前兩年一躍超越窮游馬蜂窩,成為年輕人旅行消費決策的新當紅工具,特別是在旅行途中,當年輕人來到一個景區,首先要做的不是去了解景區的過往歷史,也不是關注自然人文,而是打開小紅書找網紅出片機位。 由此在過往兩年,尤其是疫情期間締造了一大批網紅景區及打卡點。 國內景區的刻意迎合是刺激出片式旅行的另一大催化劑。 不少景區發現如果在景區挖掘一批網紅出片機位,就能夠吸引大批游客蜂擁而至。 于是景區開始邀請、鼓勵達人、KOL在景區多點拍攝,找尋容易出片且出圈的拍攝機位;景區還開始有意引入網紅打卡裝置來人為制造出片機位。 前兩年流行的“我在XXX很想你”的路牌、拍出天空之境的倒影設施莫過于此。 出片式旅行自此加速爆火,還衍生出“一生都在追求出片的中國女人”這樣的網絡熱梗。 只不過,紅紅火火的出片式旅行,怎么就突然被這么多年輕人拋棄了呢? 03 出片式旅行的崩塌,早在幾年前就開始。 這期間至少經歷過兩次標志性的大事件。 2021年底,小紅書濾鏡門事件本質上就是年輕人對出片式旅游的一次集體抗爭。 小紅書上大量出現的各地網紅打卡出片機位,是需要特定角度、特定設備、特定時間、特定條件、特定模特等諸多特定元素疊加之后才能拍出的特定大片。 當無數年輕人被這些特定大片吸引而去之后,卻發現自己被欺騙,甚至是戲耍,于是憤怒的他們開始不斷揭穿各類網紅打卡地的濾鏡外衣。 這一舉動不但導致一大批網紅景點覆滅,而且還在輿論場上引發“中國年輕人到底需要一場怎樣的旅行”的大討論。 2024年起,各大景區封殺商業旅拍則是對出片式旅游的又一次全線絞殺。 因為越來越多景區感受到來自商業旅拍流量的瘋狂反噬。 一方面,這些商業旅拍機構從某種意義上,將景區切割成大小不同的商業出片區域,由它們牢牢占據最佳出片機位,只提供給旅拍客戶使用,反而大肆排擠想要拍照留念的普通游客。這一舉動不但引發游客不滿,而且變相將景區運營方架空,讓其從操盤手淪落為旅拍場景維護工。 另一方面,商旅旅拍的大肆橫行,讓熱衷出片式旅行的游客對于景區的認知和理解產生巨大變化。很多游客不自覺間將景區當成了一個巨大的攝影棚,在這里只有攝影師、拍攝機位與拍攝模特。至于游客自己到底在景區看了什么,一問三不知。 以內蒙古烏蘭哈達火山景區為例,隨便打開一個社交媒體平臺,輸入景區名稱,你所能看到的只有千篇一律的網紅機位打卡照。大量帖子都是在討論景區出片機位哪個更好,旅拍機構哪家服務更棒,涉及景區本身游玩體驗的內容大幅銳減。 這進一步加劇了年輕人對出片式旅行的抨擊與反思。 為了出片就可以大肆破壞景區環境嗎? 旅行難道就是為了最終多拍幾張照片? 旅行對于我們的終極意義到底是什么? …… 隨著這樣的討論越來越多,年輕人對于出片式旅行的批判逐漸走向高潮。 04 越來越多年輕人正在拋棄出片式旅行,他們開始將目光和精力投入到旅行本身的體驗。 一個有趣的信號,那就是在社交媒體上懷念窮游馬蜂窩長圖文內容的聲音與日俱增。 這些年輕人希望能夠從別人高質量的旅行游記中提取引發自己共鳴的旅行靈感,而不僅僅是找到幾個容易出片的網紅打卡機位。 需要強調的是,他們并不拒絕出片,但是拒絕為了出片而出片。 他們更在于旅行途中拍攝的這張照片對于自己的特殊意義。 這可能不是一張精修過的照片,甚至是一張從出片角度來看,無論角度、光線,還是人物、背景都很糟糕的圖片。 但這卻是一張在他的旅行過程中充滿故事的圖片。 有人在社交媒體上討論烏蘭哈達火山景區的帖子下留下三張自己在海外火山群游覽時拍攝的照片并留言稱,游客為了出片污染環境,對火山本身的執念為O,這樣的火山旅行很可悲。相較而言,我在危地馬拉探索火山時,向導會給每個人發一個垃圾袋,當這個垃圾袋在游覽火山途中被填滿后,可以獲得一個紀念禮物,這樣的火山旅行才是值得被紀念的。 勁旅君認為,烏蘭哈達火山景區保潔員被打事件以及由此引發的大眾反思是一個鮮明標志。 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國內反出片式旅行聲浪將迎來一個巨大的高潮。 本質上還是因為當下年輕人旅游消費理念再次發生迭代。 中國正在逐步進入日本學者三浦展在《孤獨社會》一書中提出的“第四消費時代”,在這一階段,大眾消費最大的特征是不再盲目從眾,在消費上尋求一致性,而是追求更環保、更溫和、更簡約、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這一階段大眾消費不再以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利己主義為主,而是會兼顧他人需求的利他主義。 這是大眾旅游消費理念的一次重大進步,同時也是國內旅游業迎來的一次新機遇,值得高度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