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個殘酷的真相是,幫一個人之前,得先讓他自己拼命掙扎,勸一個人之前,得先讓他主動問你,否則別摻和他人因果,自己可能都搭進去。為什么這么說呢?心理學上,有個經典概念叫“自我決定理論”,意思是:人只有當自己意識到需要改變,并主動采取行動時,外界的幫助才會真正起作用。這就像一個人掉進了泥潭里,他如果拼命掙扎、努力向上,你拉他一把,可能就上來了。但如果他躺在泥里,一動不動地等著你救他,哪怕你用盡全力,也只是把自己也一起拖下去。《肖申克的救贖》里,安迪用二十年的時間,一點點挖通了監獄的墻壁,最終越獄成功,走向自由的生活。而在監獄待了40年的布魯克斯,出了監獄后卻不再適應自由社會,最終選擇了自殺。他不是沒人幫,而是他根本沒準備好走出那個心理的牢籠。所以,幫人,不能幫懶惰的人,只能幫那些拼盡全力還快撐不住的人。一個人只有在問出“為什么”時,你給他的回答才是有價值的。很多人不是聽不懂道理,而是根本不想聽,甚至你越勸,他越反感。這在生活中太常見了:你勸閨蜜離開渣男,她跟你哭完又回頭找對方;你勸朋友別再沉迷賭博,他當時說懂了,轉頭又去押注。只有當他自己被撞得頭破血流,才會帶著痛來問你:“我到底該怎么辦?”這時候你說的每一句話,他都能聽進去,因為他已經“空杯”了,才會愿意接受。就像《甄嬛傳》里的眉姐姐,甄嬛勸她不要因為感情沖動與皇上翻臉,皇上就算因為華妃的陷害誤解了她,也不能在宮里耍性子。可眉姐姐根本不聽,結果被冷落多年。直到最后眉莊終于明白宮里無情,只有攀附皇上才能活下去,活得好。這時候的她再與甄嬛聯手,做事便沉穩得多。很多時候,我們出于好心去管別人的事,結果卻變成了多管閑事。佛家講“因果”,講“各人因果各人擔”,你可以扶持別人,你甚至可以點一盞燈照亮前方的路,但你就是不能替人走路。想想看,一般家里都有那一個比較拉垮的親戚,而家里混得好的,尤其是長兄長姐,總是要扶持這個拉垮的親戚,甚至借錢都要幫這個親戚。但結果就是,那個拉垮親戚反而不思進取,有時候還反過來說長兄長姐的壞話。所謂你幫得了一時,幫不了一世,升米恩斗米仇。太多好人都在替別人承擔命運的苦果,卻沒意識到,那不是他們該承擔的。一個人成熟的標志,是知道什么事該插手,什么事該放手。當你發現一個人還在渾渾噩噩、拒絕成長時,不要急著摻和;你得像一面鏡子一樣存在,當他開始質疑自己的方向、開始敲打內心時,你才出現,才能真正幫上忙。就像《權力的游戲》里的小惡魔提利昂·蘭尼斯特,他總是話很少,但關鍵時刻卻能說出點醒人的建議。他從不輕易干涉別人的決定,只有當別人主動來請教他時,他才說出自己的真知灼見。而那時,那一句頂一萬句。你不是救世主,也不是別人命運的承包商。幫人要有分寸,勸人要看時機。能自己爬出來的人,你扶一把是雪中送炭。但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想努力,就別替他背命運的賬單。畢竟,真正能決定命運的,不是旁觀者的熱血,而是當事人的覺醒。記住一句話:人只能在愿意被幫助的時候,才真正被幫助。否則,你所有的熱心,最終都成了對方眼中的打擾,對你自己,則是白白造了一份無謂的因果。-The End -作者-李眉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