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常感嘆“身體越來越差”,加班熬夜、飲食不規律、精神壓力大……
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是我們不懂“生存”與“保身”的平衡之道。
曾仕強教授指出:儒家教我們“求生”,道家教我們“保身”,兩者兼顧,才能養出好狀態。
儒家主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鼓勵人積極面對生活,通過努力實現自我價值。
但“求生”不等于“拼命”,更不是用健康換成功。
手腳勤快,心中有方向:儒家強調“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耕耘”需適度。
比如工作時專注投入,休息時徹底放松,避免“白天摸魚、晚上加班”的無效消耗。
曾仕強教授批評“無事忙”現象:“很多人看似忙碌,實則在重復低效勞動,既浪費時間,又透支身體。”
朱元璋的“老鄉團隊”:明太祖朱元璋創業時,靠老鄉們“拼命”打天下,但真正幫他定乾坤的,是道家人物劉伯溫——他懂“勞逸結合”,關鍵時刻獻策,事成后歸隱。
這說明:只靠“拼”走不遠,有智慧的“忙”才長久。
儒家養生核心:明確目標,合理規劃,在“努力”與“休息”間找平衡,避免“用健康換名利”的本末倒置。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為”——順應自然規律,不強行違背身體節奏。
現代人身體差,多因“逆天而行”:熬夜、暴食、焦慮……
心中平靜,身體自然安:道家強調“靜為躁君”,內心平靜是健康的根基。
比如感到壓力大時,試試“深呼吸+放空”:雙手自然下垂,閉眼默念“我現在很平靜”,3分鐘即可緩解緊張。
曾仕強教授說:“手腳要勤快,但心不能亂,亂了就會耗氣血。”
康熙與乾隆的教訓:康熙一生勤政,晚年卻因過度操勞而身體衰敗;乾隆看似“瀟灑”,實則奢靡無度,掏空身體。
這印證了道家“過猶不及”的智慧:太拼傷身體,太懶毀人生。
道家養生核心:順應生物鐘,不熬夜、不暴食,學會“忙里偷閑”。
比如午休15分鐘、睡前泡腳、周末親近自然,讓身體回歸“自然節奏”。
白天學儒家,晚上學道家。
白天積極工作,像儒家一樣“入世”,但記住“事忙心不忙”——專注當下,不胡思亂想;
晚上放下焦慮,學道家“出世”,睡前不刷手機,可看書、打坐,讓大腦“歸零”。
“留得青山在”:健康是1,其他是0。
曾仕強教授告誡:“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了健康,名利都是空談。”
比如加班時問自己:“這件事必須今晚做完嗎?”非緊急事項可延后,優先保證睡眠。
用“三分法”平衡身心:遇到壓力時,用《易經》“三分法”思維:不“非拼即躺”,而是“努力+調整”。
比如工作累了,不是硬扛或放棄,而是起身活動5分鐘,喝杯茶,讓身體恢復再繼續。
身心合一,才是真“養生”。
儒家“求生”讓我們“活得有意義”,道家“保身”讓我們“活得長久”。
現代人不必糾結“該拼還是該躺”,而是學會“儒家的進取”與“道家的從容”:手腳勤快謀生,心中平靜養身。
正如曾仕強教授所說:“真正的健康,是能忙能閑,能進能退——這才是中國人的養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