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輾轉難眠——失眠,堪稱現代人的“精神酷刑”。中醫將其歸為“不寐”,核心病機常是 “陽不入陰”。或因思慮傷脾,氣血虧虛,心神失養;或因陰血不足,虛火擾心;或肝郁化火,痰熱內擾。心神如同燈焰,若油(陰血)不足,風(火熱)擾動,燈座(脾)不穩,便搖曳不安。 后世醫家們發現,巧妙配伍 酸棗仁與茯苓,僅此兩味,即成調理虛性失眠的千古良藥。 酸棗仁:滋養心血的“安神之種” 茯苓:健脾寧神的“定海之針” 與酸棗仁相配,一養心一健脾,一補一泄,使心神得養,虛火得降,陰陽調和。 50歲的何先生,失眠史長達5年,依賴安眠藥勉強入睡。初診時,他形容憔悴,眼周青黑,自述: 入夜之困: 入睡極其艱難,似睡非睡,多夢易驚醒,醒后難再眠。 身心之倦: 終日心悸健忘,頭暈乏力,食欲不振,飯后腹脹明顯。 舌脈之象: 舌質偏淡,舌苔薄白,舌邊齒痕明顯,脈象細弱無力。 此乃 “心脾兩虛,氣血不足” 之證,心神失養,脾不運化。治當 益氣健脾、養心安神。 首診攻堅(7劑): 主用酸棗仁(打碎)、茯苓養心健脾;輔以生白術燥濕,遠志化痰,合歡皮解郁。服后入睡縮短至1小時,夜醒減至1-2次,心悸頭暈緩。 二診調方(14劑):睡眠漸穩,濕象減輕。上方去合歡皮,減茯苓;加黨參補氣,龍眼肉養血。基本能在30分鐘入睡,夜醒偶發,精神食欲增,大便成形。 三診固本(制膏方): 諸癥大減。以酸棗仁、茯苓為基礎,配黨參、龍眼肉、炒薏苡仁,加炙甘草熬膏。日服兩匙,鞏固1月。隨訪半年,停服安眠藥,睡眠安穩,體質增強。 失眠之治,虛者當補其本,熱者當清其源,滯者當疏其道。酸棗仁酸收養心,茯苓淡滲健脾,二者深諳 “養運相濟” 之妙。臨證再據肝郁、痰熱等兼證靈活加減,方為安神良策。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同樣的藥方,不同體質藥量都得調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