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跑廁所像打卡,一杯水下去,半夜非得起三回?那是“陽虛尿多”!《黃帝內經》說了:“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陽氣不足,膀胱氣化無力,水液收不住,就嘩嘩往外漏。典型特征:尿清長、怕冷、腰膝發涼,舌淡胖有齒痕。 ![]() 再看白天,動不動就出汗,一陣風過來,汗珠子直冒,緊張時更是一身汗:這是“心氣虛,衛外不固”!心主汗液,心氣不夠,管不住汗孔,成了“漏氣娃”。《傷寒論》叫這“自汗”,和熱汗黏膩完全不同,那是虛汗,涼的! ![]() 最逗的是第三條:屁多!別笑,這其實是“好事”! ![]() 只要屁不臭、肚子不脹,那是脾胃氣機通暢,濁氣有出路。 ![]() 中醫講“六腑以通為用”,該出的氣能順利排,說明中焦沒大堵。但要是屁臭伴腹脹,那才是食積或濕熱,得另說。 ![]() 這三條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都指向“虛”:陽虛、氣虛。怎么破?補陽固攝是王道! ![]() 輕癥可試試參附茶:紅參片3克、制附片3克(有毒先煎30分鐘),煮水代茶。紅參大補元氣,附片回陽救逆,專治陽虛欲脫、四肢不溫。但附子有毒,務必用炮制品且久煎! ![]() 更穩妥的是金匱腎氣丸:含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澤瀉、丹皮、桂枝、附子。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桂附,微微生火,助陽化氣,既能縮尿,又能溫通心陽,改善自汗。現代研究它能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增強機體應激力。 ![]() 尿多、汗多不是小事兒,是身體在“漏氣”!而屁多反而是“通暢”的信號。 ![]() 您若真想“收住水、管住汗”,得從溫補陽氣入手,陽氣一足,就像給身體裝上“節能閥”,該留的留,該出的出,自然收放自如,穩如泰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