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累計裝機量達到78.3萬臺。
就連時任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主席的Milton Guerry也不得不贊嘆,“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也是增長最快的機器人市場。”
身在這一龐大市場中的劉吳月發現,當時大部分機器人仍沿用著機床邏輯,通過預設軌跡移動位置來執行任務。
據劉吳月當時的估算,基于這種邏輯的機器人只能完成人類5%-10%的任務,90%以上的任務無法通過基于這一邏輯的機器人來實現,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這類機器人缺乏手眼協同與在線調整能力。
當時,具備力覺控制技術的機器人在市場上需求極為旺盛,但由于這項技術最初被幾家國外品牌壟斷,導致國內團隊難以打通商業邏輯。
面對這一機遇和挑戰,本就在航天力傳感領域有著多年從業經驗的劉吳月,毅然決定在這一年組建團隊,進軍這片藍海市場,目標直指為機器人研發一款真正好用的國產力傳感器。
2019年,僅僅依靠程序化的軌跡規劃來控制機器人執行任務的模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智能制造需求,缺乏反饋機制,成了當時大多數工業機器人再度進化的一大瓶頸。
劉吳月和他的藍點觸控正是在此背景下成立,并開始將航天領域的力傳感器技術帶到工業領域。
我們是在WRC 2025上見到的藍點觸控創始人劉吳月,回憶起當時工業機器人產業現狀,劉吳月告訴我們,“在工廠搬運場景中的放置環節,尤其是接觸場景的物品放置,是當時的一大難題。”
以富士康手機流水線作業為例,通過機器人將一個連接器插入手機時,假設軸與孔的間隙為0.05mm,如果以傳統機床思維,需要機器人以極高的精度定位到0.05mm,由此設計出的機器人程序,對機器人的成本和長期作業穩定性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往往是稍有磨損或碰撞,這臺機器人就無法正常使用。
相較而言,人類手部操作并不依賴于高精度定位,而是通過視覺進行大致定位,再通過“手感”將連接器插入到手機中,倘若能以這樣擬人思維設計機器人,不僅對機器人精度要求低、結構成本也低,而且能實現長期穩定的高精度操作。
這是劉吳月創立的藍點觸控研發力傳感器的核心邏輯,用力傳感器提升機器人手眼協同能力,讓機器人從機床邏輯進化到擬人思維。
不過,當劉吳月進入這一市場時發現,當時國內力傳感器,尤其是更高端的六維力傳感器市場被國外品牌長期壟斷,相較于這些國外品牌,中國創業團隊要想進入這一市場,普遍要面對兩大難題:
第一,研發出的力傳感器如何達到與這些國外品牌相當的性能;
第二,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信任度,打破國外品牌的長期壟斷。
于是,劉吳月從產品性能著手,開始研發第一款六維力傳感器。
六維力傳感器結構復雜、研發難度大,但擁有更多的測量維度,可以測量物體在三維空間中所有受力情況。
在這款產品研發過程,藍點觸控團隊關鍵是要攻克四項核心技術點:高性能彈性體迭代設計、嵌入式硬件電路設計、深度學習解耦算法,以及六維同步校準技術。
回憶起當時這款產品的技術攻關過程,劉吳月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國家航天領域在力傳感方面已經擁有了數十年的技術積累,我們團隊相當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完成這件事。”
實際上,藍點觸控第一款LB系列六維力傳感器的客戶,也正是來自航天領域。
2019年,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模擬空間站在模擬太空抓取衛星任務時,用到的正是藍點觸控第一款六維力傳感器。
在此之前,這一項目中原本選用的是海外某頭部品牌的六維力傳感器,但由于對方的產品當時無法測出受力情況,也就有了后來換用藍點觸控產品的經歷。
藍點觸控由此邁出了商業化道路上的第一步。
2022年,ChatGPT的發布,將人工智能技術帶入到大模型范式中,大模型的Scaling Law,將數據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
然而,劉吳月很早就意識到了數據的重要性。
這里要特別一提的是,六維力傳感器在工業機器人,以及協作機器人中的工作鏈路:
力傳感器通過彈性體感知外部力的變化,將力轉化為應變值,即電阻值的變化,再通過數據采集系統處理,經解耦算法生成高精度的六維力信號,并輸入到機器人的控制器中;
機器人控制器根據外部受力情況,通過力控算法反向控制機器人運動,實現機器人的力度控制或拖動跟隨等動作。
數據正是優化這條技術鏈路,不斷提升六維力傳感器性能的關鍵。
劉吳月告訴我們,無論是傳統算法、小模型,還是大模型,數據都是底層的核心。
正因如此,在過去這些年里,藍點觸控在三個方面構建起了自己的技術壁壘:硬件、算法,以及數據工藝積累。
劉吳月就這三者的關系類比特斯拉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硬件相當于是汽車,算法相當于是自動駕駛系統,數據則是這二者背后最大的技術壁壘。
正因如此,當藍點觸控在2020年針對力控算法下游細分場景進行深入布局,進入到了機器人打磨拋光工作站這一細分市場時,特別搭建了工藝算法模型和工藝數據庫。
研發機器人打磨拋光工作站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六維力傳感器產品研發體系相對成熟后,考慮到公司商業化路徑,劉吳月為藍點觸控制定了“一橫多縱”戰略——橫向是力傳感器系列產品,縱向是不同細分場景的整機設備。
藍點觸控六維力傳感器迎來第一個出貨量拐點,是在2022年。
根據MIR DATABANK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協作機器人市場出貨量超過19000臺,再創歷史新高。
劉吳月告訴我們,“經過過去三年的技術積累和客戶深耕,藍點觸控這一年已經在行業內有了很好的口碑,尤其在協作機器人市場對六維力傳感器需求不斷增長下,帶動了藍點觸控第一波出貨量。”
2022年,也成了藍點觸控商業化的一個關鍵拐點。
與此同時,2022年,大模型浪潮的來襲,成為機器人市場的一個重要變量,開始醞釀一個更龐大的機器人產業生態。
關于具身大模型對于機器人零部件的影響,劉吳月告訴我們這樣一套邏輯,“具身大模型正在拉動機器人整機硬件需求,機器人整機硬件又在牽動零部件發展,零部件提升反過來又會提高具身大模型的能力。”
在這套邏輯背后,本質上源自于具身大模型對高質量數據的需求,硬件性能提升會帶來更高質量的數據,數據質量提高推動了具身大模型能力提升,進而對硬件提出更高要求,這是一個迭代循環的過程。
與此同時,大模型正在催生一個更性感的機器人市場,人形機器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