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莊口老街,三百八十年的古榕樹綠葉婆娑,蒼勁挺拔。貢水河畔,牛古石虎踞如昨。圩鎮前方,寨冒崠巍然高聳。蓮坪山上,古寺鐘鳴悠揚不息,閃閃燭光中,它們都是莊口歷史的見證,都是莊口血脈的淵源。 ![]() 莊口鎮人文志(五) “思成”兩字,取“慎終追遠,思其所成”之意,既念先祖開創之功,也期后人繼往開來。三進院落層層遞進,前廳迎客,中廳議事,后堂供奉祖先牌位,兩側廂房對稱,保留了清代建筑風格,飛檐拱斗、油漆版畫等工藝精湛,記錄著家族的生息繁衍,體現了客家宗祠的傳統風貌。 如今,龍化村賴氏族人已近萬,血脈的枝丫還伸到了湖南、于都銀坑等地,而思成堂始終是他們回望的原點。宗祠的梁柱上,至今還留著斑駁的墨跡,那是歲月刻下的勛章。 近代以來,這片土地走出了不少風云人物,如有長征老干部賴華,在槍林彈雨中淬煉忠誠,后來成為廣州市公安局長,用一身正氣守護一方安寧。 ![]() 還有從龍化村遷到于都銀坑的賴芳槐,更是在革命烽火中成長為開國少將,勛章的光芒里,映照著家族傳承的剛毅,這些名字被族人鄭重地刻在祠堂的功德榜上,與先祖的牌位遙遙相對,構成了家族精神的坐標。 發展到了清代,其職能悄然轉變,守御的旗軍成了漕糧運輸的主力,十五艘漕船的建造與運行,也就成了軍戶們沉甸甸的責任,丁口多的家族剛要派出旗丁押運,丁口少的則需繳納田租分攤費用,軍戶的命運從此與漕運緊緊捆綁在一起。 ![]() “年年受兌進北借債,以致中下二戶傾家蕩產。”這碑文里那一句句凄冷的控訴,讓人仿佛看到那些中等或下等軍戶,他們不得變賣田產,還有四處舉債的身影,最終逃的逃、亡的亡,只留下荒蕪的屯田在風中嗚咽。 為了讓法令廣為人知,也為了讓后世官吏不敢輕易違逆,會昌縣正堂陳將公文刻于石碑,立于軍戶聚居的龍化村賴氏宗祠旁——這里是族人議事的中心,也是政令通達的節點,石碑一站,便站成了軍戶們的“護身符”。 這也讓石碑的價值愈發凸顯:它不僅是一份禁令,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見證了明清之際軍事制度的轉型,見證了軍戶群體從“守土”到“運糧”的身份變遷,更見證了底層百姓在苛政與求生之間的掙扎與抗爭。 ![]() 如今,思成堂的香火依舊繚繞,族人在祠堂前的空地上曬著秋收的谷物,孩童們圍著石碑追逐嬉戲,他們或許不知道碑文中的每一個字,但石碑所守護的安寧與公道,早已融入了家族的血脈。 當夕陽為祠堂的飛檐鍍上金邊,石碑的影子被拉得很長,與宗祠的梁柱交疊在一起——一個家族的記憶,與一段國家的歷史,就這樣在龍化村的暮色里,完成了最深刻的對話。 來源:縣志、地方號、民間、網絡等
?宗旨:傳承文化,提升鄉風!如有遺漏或侵權,懇請告知刪除或修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