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朋友在朋友圈曬了一段公園遛鳥的視頻,自己手養的玄鳳鸚鵡,從手中飛出去盤旋了一會,又飛回來。 小家伙對著鏡頭邀功似地點了兩下頭,倒是很有靈性。 背景音里,除了小朋友的驚嘆聲,還有位大爺操著福州腔問:“這樣子不會飛走,要練多久???” 聽到這句話,有點耳熟,想起自己也曾被人問過類似的問題。 “像你這樣用蓋碗泡茶不燙手,要練多久?” 新手剛開始用蓋碗泡茶,的確要稍微練習一番。 但具體要“練”多久,因人而異。 只要選好蓋碗、用對方法,有可能泡上兩三沖,就能收放自如、行云流水了。 反之,方法沒掌握,練習得再久,也還是容易燙手。 《2》 蓋碗的選擇,看似簡單,實則有不少講究。 選對了,用起來才更舒心。 首先,蓋碗的器型很重要。 市面上形態各異的蓋碗,有著各自的器型分類。 腹部瘦削,碗底向內微收的,是馬蹄型。 雖然外形優雅,但并不實用,高挑的杯身會影響出湯時的手腕傾斜。 另有斗笠型、臥足型的蓋碗等等,也都有一定的局限,不適合新手。 剛開始學泡茶,推薦選倒鐘型的蓋碗,又稱大肚蓋碗。 倒鐘型蓋碗模樣圓潤,大小適中,底盤穩,拿取都順手。 確定好了器型,緊接著看具體的細節。 按照寬碗沿、高蓋鈕、高碗足的標準來選,蓋碗用起來才不容易燙手。 寬大的碗沿,能在抓握時將蓋碗中的熱量與手指有效隔開,其他部分同理。 蓋碗的胎體也不能太厚,盡量選薄胎的蓋碗。 薄胎蓋碗散熱快,比起容易積攢熱量的厚胎,對新手更友好些,重量也更輕。 蓋碗的容量,以110毫升為佳,容量大、開口大,重量也會隨之增加,就不好抓握了。 最后,材質上,就選常見又簡約的白瓷,價格不貴,幾十塊錢就能拿下質量不錯的。 新手買蓋碗,沒必要買太貴的,萬一磕碰壞了,肯定要心疼。 《3》 精心挑選了合適的蓋碗,沖泡手法自然也不能落下。 用蓋碗沖泡,最大的難點莫過于出水,該如何在不燙傷手的同時,又能迅速、穩當地出湯? 三指握碗法,是用蓋碗泡茶不燙手的關鍵。 具體方法是,食指和中指先搭在蓋碗兩側的碗沿,再將食指輕搭在蓋鈕上。 注意,是“搭”,不是“摳”,食指摳進蓋鈕,沖泡時大概率會被碗內不斷向上的蒸汽燙到。 調整好出湯口大小后,手指輕微用力,再配合手臂,就能輕松抓起蓋碗。 將出湯口對準公道杯,翻轉手腕,倒出茶湯,一次出湯便完成了。 出湯講究一氣呵成,畏畏縮縮、猶猶豫豫,反而會增加燙手的風險。 新手剛剛接觸蓋碗,可以先往蓋碗中加入清水模擬出湯,基本熟悉流程后再實戰。 如此,正式沖泡時就不至于手忙腳亂。 《4》 除了用器和手勢外,要想蓋碗用起來不燙手,還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 注水沖泡時,水量不宜超過碗沿。 新手泡茶,不好準確把握注水量,稍不留神,就會出現湯水幾乎要溢出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強行合蓋出湯,蓋碗稍微傾斜,茶湯就會直接潑灑到手指上。 滾燙的茶湯與手指接觸,肯定不好受。 手指吃痛后,很難再繼續抓握蓋碗,到時茶湯傾灑,一片狼藉。 為了避免這情況的發生,茶友們注水時可得打起精神。 不過,也不能因為害怕燙手,就刻意減少注水量。 泡茶講究茶水比均衡,茶多水少雖然不燙手,但沖泡出來的茶湯濃釅苦澀,這是本末倒置。 另外,也要避免長時間的悶泡。 茶湯長時間悶在蓋碗內,散發出的熱量不斷累積,不僅嚴重影響茶湯風味,整個蓋碗也將變得滾燙。 因此,一定要按照標準的茶水比沖泡,并且遵循“快出水”的原則,在保障茶湯風味的同時,更加安全地沖泡。 《5》 用蓋碗泡茶不燙手,不是什么絕技。 新手泡茶,沒必要硬著頭皮去練“鐵砂掌”。 老茶客們的泡茶技術,可不是燙出來的。 在泡茶、喝茶時,拒絕“沒苦硬吃”。 靜下心來琢磨,腳踏實地地練習,花不了多少時間,便能行云流水地沖泡了。 最終,我們能收獲的不僅有一杯好茶,更有其他茶具無可替代的體驗感和成就感。 家中有閑置蓋碗的,趁現在抓緊練習起來。 品茶的樂趣,要靠自己去爭取。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