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項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新研究,來自我國海南大學的科學家,在“可燃冰”利用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具體是怎么回事。 地球上的深海沉積物或永久凍土層中,存在著一種看上去很像冰的物質,由于它們可以被火點燃,因此就被人們稱為“可燃冰”,實際上,它們的主體其實就是一種在高壓低溫的環境中,大量的甲烷被困在由水分子構成的晶體結構中所形成的甲烷水合物。 “可燃冰”在地球上的儲量很大,根據科學家的估算,全球“可燃冰”所蘊含的碳資源,大概是地球上所有已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氣總和的兩倍多。 對于我們人類來講,這無疑是一個極為龐大的能源寶庫,但直到現在,我們仍然沒有對“可燃冰”進行大規模利用,為什么呢? 原因簡單來講就是,我們把“可燃冰”從深海里開采上來之后,它們就離開了能使其穩定存在的高壓低溫環境,于是其中的甲烷很快就會以氣體的形式大量的釋放出來,稍不注意就會發生泄露,對環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如何安全高效地進行大規模的甲烷氣體儲存和運輸,也一直是個令人頭大的問題。 那有沒有什么辦法,能把這些從“可燃冰”里釋放出來的甲烷氣體,轉化成一種容易儲存和運輸的燃料呢? 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說有一種理論上可行的方法就是,我們可以利用氧氣作為氧化劑,通過化學反應將甲烷(CH4)轉化為甲醇(CH3OH),而甲醇在常溫常壓下是穩定的液體,運輸起來方便又安全,它們不但是優質的燃料,而且也是生產各種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料。 然而想要把這種方法變成現實,卻面臨著巨大的困難,那就是甲烷的碳-氫鍵能高達434千焦/摩爾,非常穩定,通常情況下,至少需要數百攝氏度的高溫才有可能將其轉化為甲醇。 而在高溫條件下,生成的甲醇很容易繼續和氧氣反應,進而被過度氧化為二氧化碳,如此一來,所謂的轉化就相當于轉化了個寂寞,還會向大氣層中排放溫室氣體…… 實際上,此次研究正是在這個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 過去的日子里,人們已經發現,在甲烷到甲醇的轉化中,鈀(Pd)是一種可用的催化劑,科學家也嘗試了多種方法,例如將鈀和其他金屬做成合金,或者將其負載在各種材料上,但始終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此次研究也是使用了鈀作為催化劑,但與過去研究不同的是,科學家將研究重點放在了催化劑的“晶面”上。 簡單來講,鈀原子在納米尺度下,會形成多種晶體結構,不同的晶體結構暴露出的表面也不一樣,這個表面就是所謂的晶面,由于催化反應其實是發生在催化劑的表面,因此不同的晶面,其催化效果也會存在差異。 在此次研究中,科學家根據理論進行了大量的實驗,通過從原子層面精準地調控催化劑的晶面,來“定制”并測試它們的催化效果,最終成功合成出一種效果極佳的納米鈀催化劑。 根據介紹,這是一種鈀{111}晶面占主導的催化劑,實驗結果表明,在70℃、3兆帕的溫和反應條件下,其催化甲烷生成甲醇的效率,達到了每克催化劑每小時201.8毫摩爾,而這樣的效率大約是傳統鈀{100}晶面的3倍,可謂是一騎絕塵。 更令人驚嘆的是,它的選擇性達到了99.7%,也就是說,在所有參與反應的甲烷中,有99.7%都會乖乖地變成了我們想要的甲醇。 除此之外,該催化劑對目標產物(也就是甲醇)還具有一種被稱為“快速釋放”的特性,甲醇分子一旦生成,催化平臺就會迅速將其排出反應界面,從而幾乎完美地解決了前面提到的過度氧化問題。 不得不說,這實在是一個好消息,此次研究可以說是在“可燃冰”利用領域邁出了非常關鍵的一步。可以想象的是,隨著相關技術的持續進步,在不遠的未來,“可燃冰”的開采可能就是在開采現場直接利用這種高效催化劑,將其蘊含的甲烷轉化為液態的甲醇,從而安全高效地實現對“可燃冰”的大規模利用。 參考資料:Deng, P., Xu, Y., Wu, D. et al. Pd nanocatalysts engineering for direct oxidation methane-to-methanol with 99.7% selectivity. Nat Commun 16, 7710 (2025),doi.org/10.1038/s41467-025-6306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