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后, 最初進入東北的部隊 一、山東軍區部隊。
主要指揮員: 羅榮桓、蕭華。
總兵力:約6萬余人。
主要部隊序列:
1. 山東軍區第1師
· 師長:梁興初,政委:梁必業
· 約7500人。
2. 山東軍區第2師
· 師長:羅華生,政委:劉興元
· 約7500人。。
3. 山東軍區第3師
· 師長:羅舜初,政委:羅舜初
· 約7500人。
4. 山東軍區第5師
· 師長:吳克華,政委:彭嘉慶
· 約4900人。
5. 山東軍區第6師
· 師長:聶鳳智(未去東北),政委:李丙令。
· 約7000人。
6. 山東軍區第7師(楊國夫部)
· 師長:楊國夫,政委:劉其人
· 約7000人。
7. 渤海軍區部隊(一部)
· 副政委劉其人率領。
8. 膠東軍區部隊(一部)
· 膠東軍區副司令員吳克華率領。
9. 濱海支隊
· 指揮員:萬毅
· 原東北軍111師改編,約3500人。 二、新四軍第三師
· 指揮員: 師長兼政委黃克誠
· 兵力: 全師3.5萬余人
· 部隊序列:
· 第7旅(彭明治部)
· 第8旅(張天云部)
· 第10旅(劉震部)
· 獨立旅(吳信泉部)
· 三個特務團 三、冀熱遼軍區部隊(八路軍)
· 指揮員: 司令員李運昌
· 兵力: 前期1.2萬人,后來增到2萬余人。
· 行動方案: 分三路進軍
· 東路(曾克林部): 第16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副政委唐凱率領約4000人。
· 中路(趙文進部): 約3000人。
· 西路(舒行部): 約2000人。 四、其他各路部隊
1. 陜甘寧邊區部隊:
· 八路軍359旅(劉轉連、晏福生部):作為南下第二支隊,在北上途中轉赴東北。
· 警備第1旅(文年生部):約3000人。
· 教導第2旅(黃永勝部) 一部。
· 抗日軍政大學、延安炮兵學校(校長朱瑞)等大批軍事院校和機關干部。 2. 晉綏軍區部隊(呂正操、林楓部)
· 林楓率第32團約2000名干部先行。
· 呂正操后續率領另一個團進入。 3. 晉冀魯豫軍區部隊
· 派出一些干部團和少量部隊配合進軍。 到1945年底,先后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等部隊總計約11萬人。此外,還有100個架子團、從各根據地抽調的約2萬名黨政干部,其中有20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 這些部隊進入東北后,與東北抗日聯軍周保中、李兆麟部會合,1946年1月,統一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