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 數學》二年級上冊按照2022年版課標編寫,供二年級上學期教學使用。為了幫助教師了解教科書的編寫意圖,有效組織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以下就本冊教科書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編寫特點、教學建議、課時安排作簡要說明,供教學時參考。 ![]() 01 教學內容 本冊教科書有五個教學單元、三個綜合實踐活動,還安排了期末復習。這些內容分別屬于數與代數、綜合與實踐領域。其中,“1~6的表內乘法”“1~6的表內除法”“7~9的表內乘除法”“認識三位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有余數的除法”屬于數與代數領域,綜合實踐活動“奇妙的七巧板”“生活中的方向”“歡樂購物街”屬于綜合與實踐領域。 “數與運算”主題的教學內容是認識三位數,表內乘除法,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以及有余數的除法。 認識三位數是指認識由一(個)、十、百三個計數單位組成的數,包括100~999。這 一內容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拓展認數的范圍,積累十進制計數法的認知經驗,發展數感。 由于整數四則運算一般不超過三位數,因此對三位數的認識有助于學生理解整數四則運算的算理,提高運算能力。認識三位數仍然要體現自然數產生的過程,即在數數的過程中體會自然數都是在前一個數基礎上“+1”得到的。三位數的認識要突出對“百”這 一計數單位的認識,理解數的組成。三位數的讀法和寫法也以數的組成為基礎,和兩位數是一致的。例如,324是由3個百、2個十和4個一組成的,所以一般讀作“三百二十四”。寫數時相應地把3寫在百位,2寫在十位,4寫在個位。 表內乘法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乘法和加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加法是乘法的基礎,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通常情況下,加法是一個一個地數數得到結果,而如果每次加上相同的數,則可以幾個幾個地數數。當相同加數的個數較多時,用乘法表示比較簡便。例如,3+3+3+3=12,4個相同加數3連加,就可以寫成3×4=12。乘法算式中的“3”和“4”表達的含義是不同的,“3”是相同加數,“4”是相同加數的個數。乘法中兩個乘數的位置需要作些約定———把相同加數寫在乘號前面,相同加數的個數寫在乘號后面。這樣更便于學生準確理解乘法的意義,也便于實際應用。 兩個一位數的乘法是乘法計算的基礎。為了便于計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將兩個 一位數乘法的算式和結果編成便于記誦的句子,稱為“乘法口訣”。我國漢字單音節發聲的特點使得乘法口訣讀起來朗朗上口,簡便易記。一位數的乘法共有81道不同的算式,其中除1×1,2×2,3×3,…,9×9外,其他算式都可以看成交換了乘數的位置,所以乘積是相等的。這樣,81道算式一共有45個不同的乘積。如果乘法口訣從“一一得一” 開始排到“九九八十一”,這樣的乘法口訣表稱為“大九九”;如果只排出45道不同乘積的算式,則稱為“小九九”。“大九九”比較完整,每句口訣的數量相同,但把交換乘數位置的算式也編成不同的口訣,增加了不必要的學習負擔。因此,教科書采用“小九九”進行教學。 除法來源于平均分物的情境。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實際問題,也就是要把每份分得同樣多。在平均分的過程中,有時是把總數根據對象的數量平均分。例如,把8顆糖平均分給2人,是把8顆糖按照2人來平均分,用數量關系式表示是:總數÷份數=每份數。有時是把總數按照每個對象的數量平均分。例如,把8顆糖每人分4塊,是把8顆糖按照每人4塊來平均分,用數量關系式表示是:總數÷每份數=份數。這兩種分法的過程有所區別,前者可以看作把8顆糖每次拿出2顆來分,最后得到每人分4顆;后者可以看作把8顆糖每次拿出4顆來分,正好分2次, 可以分給2人。 從上述兩種分法的過程來看,除法和減法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看作連續減去相同數的減法運算。聯系平均分兩種不同的數量關系又可以發現,除法和乘法也有密切的聯系。如果已知總數和份數,求每份數,就是“等分除”的問題;如果已知總數和每份數, 求份數,就是“包含除”的問題。由此可知,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與乘法表對應的除法,可以根據表內乘法直接進行計算。 在自然數集合中,除法運算并不總能施行。在整數系擴充到有理數系之前,一般用有余數的除法表示結果。即看被除數中最多含有多少個除數的個數,這個個數就是不完全商,余下的部分叫作余數。也就是說,被除數=除數×不完全商+余數。在有余數的除法中,余數必須比除數小,不完全商與余數都是唯一的。 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是加減口算比較難的一部分內容。過去的教科書考慮到學生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有一定難度,且要較早地讓學生學習相應的計算,所以先教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豎式計算,再教學口算,這導致了豎式計算熟練后對口算方法學習的負遷移,口算方法學習的價值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時,教科書不再先教學豎式計算,而是直接教學口算方法。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一般會有不同的方法:先把整十數相加、減,再把個位數相加、減,然后把兩部分結果合起來,分三步完成;如果先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再加、減個位數,則分兩步完成。為了幫助學生形成口算的技能,教科書逐步引導學生學會后一種口算方法。 “數量關系”主題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在簡單的生活情境中,運用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乘法和除法解決問題。同時,教科書還在練習中設置探索規律的問題,引導學生發現簡單的數、算式或圖形的排列規律,以及簡單的數量關系規律,根據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綜合實踐活動“奇妙的七巧板”主要讓學生認識七巧板,用七巧板拼成學過的圖形或有趣的圖案,了解有關七巧板的故事并制作成小報,加深對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以及圖形之間的聯系、變化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在活動中感悟七巧板的奇妙,感受數學圖形的美,體會七巧板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 綜合實踐活動“生活中的方向”主要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東、南、西、北,體會平面圖上確定方向的一般方法;分組實際觀測操場四周的景物,并繪制簡單的觀測圖;會用東、 南、西、北介紹自己的房間,會通過看中國地圖了解自己家鄉大約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以及自己居住地區的各個方向分別是什么地方,發展空間觀念。 綜合實踐活動“歡樂購物街”主要讓學生嘗試發現和提出有關人民幣的問題,在小組合作研究中認識人民幣;通過籌備購物街以及在具體的購物活動中學會付錢、找錢, 并到附近的超市或商場進行購物,記錄購物過程,交流購物體會,形成對貨幣多少的量感;收集有關貨幣的知識,了解貨幣發展歷史,感受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 02 編寫特點 本冊教科書依據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第一學段的具體目標,統籌規劃第一學段的課程內容,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生活經驗,力求面向全體學生,并兼顧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優化內容呈現方式,便于教師有效開展教學,落實相應的教學目標。 01 合理安排表內乘除法以及有余數除法的知識結構。 表內乘除法的內容包括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由于表內乘法與表內除法不僅在意義上具有內在的聯系,而且計算表內除法也要用到乘法口訣,所以教科書先教學1~6的表內乘法,接著教學1~6的表內除法,最后教學7~9的表內乘除法。在1~6的表內乘法中認識乘法的意義和1~6的乘法口訣,在1~6的表內除法中認識除法的意義,以及用1~6的乘法口訣求商,幫助學生逐步認識乘法和除法的意義,依次體會一句乘法口訣可以算兩道乘法算式,算兩道相關的除法算式可以用同一句乘法口訣。在認識除法的練習中通過題組溝通除法和乘法的聯系。教學7~9的表內乘除法時,則將乘法和除法同時編排,讓學生逐步體會一句口訣可以算兩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加深對乘除法之間關系的認識。 在學習1~6的表內乘法口訣時,先依次教學5、6的乘法口訣,再集中教學1~4的乘法口訣。這樣安排是考慮到5、6的乘法口訣句數相對較多,有利于學生感受乘法口訣的編制方法,體會乘法口訣在計算中的作用。在1~6的乘法口訣教學之后,安排一道例題讓學生整理學過的乘法口訣,填寫乘法口訣表,初步感悟乘法口訣的內在聯系,也為后續整理完整的乘法口訣表做鋪墊。原來教科書以課時安排的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連乘連除以及乘除混合運算都在練習中相機帶出,削枝強干,突出教學重點。 在表內乘除法教學之后,獨立設置單元教學有余數除法。這樣一方面體現了有余數除法與表內除法的內在聯系,也即在現實生活中平均分物品,有時正好分完,有時分后會有剩余,有余數除法是對后一種情況的數學表達。另一方面體現了有余數除法和除法的區別,四則運算都是由兩個自然數運算后得到一個數,但有余數的除法是將兩個自然數相除得到兩個數:商和余數。因此,在有余數的除法中,所得的商是“不完全商”,未來可以用分數表示這樣的除法運算結果。 02 突出對乘法、除法意義的理解。 對乘法意義的理解需要充分感受相同加數的和。在教學乘法的意義時,首先引導學生積累有關“幾個幾”的認知經驗,列出連加算式求和,進而將相應的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體會乘法與加法的內在關聯。為了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乘法與加法的聯系,教科書還設計一些在數線上數數計算加法或乘法的習題,體會乘法和加法一樣都是接著數數,只是加法是一個一個地數,而乘法是幾個幾個地數。 由于乘法算式中兩個乘數表示的含義不同,所以有必要約定乘法算式的寫法,以幫助學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義。在認識乘法的意義后,教科書借助排成的方隊情境,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幾個幾”寫出交換乘數位置的兩道乘法算式,感受它們的乘積相等,體會相應乘法算式之間的聯系,為后面學習一句口訣算兩道乘法算式打下基礎。 對除法意義的理解需要充分感受平均分。在認識除法的意義時,教科書先教學平均分的含義,接著引導學生基于對平均分的理解體會“平均分成幾份”的方法,進而教學“每幾個一份”的平均分,體會兩種分法之間的聯系和區別,為進一步認識除法的意義打下基礎。為了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除法和減法之間的聯系,教科書也呈現了在直線上數數計算除法的習題,體會除法和減法一樣都是倒著數數,只是減法是一個一個地數,除法是幾個幾個地數。在認識除法的意義時,注意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體會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為后續抽象地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系積累經驗。 由于0的乘法和相應的除法都是乘法意義和除法意義的補充,所以教科書在乘法和除法意義學習后,在練習中通過題組帶出相應的乘法和除法,讓學生完整地認識自然數乘法與除法的概念,同時結合直觀情境學習計算方法。 03 凸顯計數單位在計數和運算中的作用。 認識三位數需要認識100~999。這些數中出現了新的數位———百位。教科書注意引導學生經歷百位的產生過程,從計數單位的角度認識各數的組成。在認識100時,教科書呈現了比99多1的數量情境,引出一百,體現了100作為自然數的產生過程;然后借助方塊表示100,感悟10個十是一百,體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上的數之間的關系;接下來在計數器上邊撥邊數,感悟滿十進一的過程,產生百位,進而表示并寫出100。為了幫助學生感悟計數單位的作用,教科書還對應呈現了10以內數與100以內整十數的數線,讓學生在填數過程中感悟“幾”與“幾個十”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在認識其他的三位數時,先引導學生在計數器上撥出124、101和110等不同形式的數,并用計數單位上的數相加的形式加以表示,理解各數的組成;再認識200、300……900,體會整百數的組成。 在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中,注意結合情境引導學生感悟相同計數單位上的數相加、減的算理。教科書通過方塊呈現學生自主探索時可能想到的不同方法,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感悟不同方法之間的相同點,實質上都是把相同計數單位上的數相加、減。之后,引導學生在計數器上撥一撥,結合數位認識相同計數單位上的數相加、減的過程。最后,在比較中體會加、減法之間的共同點,感悟加、減運算算理的一致性。 04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理解數學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本冊教科書編排了三次綜合實踐活動。其中,“生活中的方向”和“歡樂購物街”是融入數學知識學習的主題活動,“奇妙的七巧板”則通過利用七巧板拼圖積累有關圖形拼組的經驗。對于融入數學知識學習的主題活動,教科書首先注意創設現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產生認知需求;接著,組織學生通過實際調查、交流已有的認知經驗,形成初步認識,提出新的數學問題;進而,開展實踐活動或實際調查,通過交流分享新的認識;最后,在實際的問題場景中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伴隨著交流、探索和應用等數學活動,經歷“已有認識→初步認識→深化認識”這一逐步遞進的過程。 “奇妙的七巧板”則由制作七巧板開始認識七巧板,體會七巧板中各塊板的形狀和大小,這為后續的拼圖活動積累了感性經驗基礎。之后,教科書設計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拼圖活動,先拼成學過的基本圖形,再拼成有趣的圖案。在拼成學過的基本圖形時,先用3塊、4塊板自由拼成學過的基本圖形,再由指定的3塊板拼成不同的基本圖形,過渡到任意選擇3塊、4塊板拼成不同的基本圖形,最后選擇不同的板拼出同樣的圖形。這樣的活動便于學生積累豐富的圖形拼組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在用七巧板拼成有趣的圖案時,鼓勵學生自主嘗試,用拼成的圖案講故事,了解更多七巧板的故事,做成數學小報,既實現了學生跨學科學習,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03 教學建議 根據本學期教科書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提出以下幾點教學建議。 01 夯實對乘法、除法意義的理解 積累充分的感性經驗。對相同加數和的感知是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教學時應注意結合現實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數數,列出連加算式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之后,引導學生比較連加算式,用“幾個幾相加”的方式解釋連加算式,為學生基于“幾個幾相加”理解乘法的意義積累充分的感性經驗。對每份分得同樣多也即平均分的感知是理解除法意義的基礎。教學時應注意激活學生已有的平均分物品的經驗,引導學生經歷將幾個物品平均分成幾份、每幾個一份地分的過程,體會兩種分法之間的共同點,為學生基于“每份分得同樣多”理解除法的意義積累充分的感性經驗。 明確算式表示的含義。在認識乘法意義時,聯系具體情境中的6個2相加,引導學生認識可以用乘法表示,寫成算式是2×6=12。在認識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稱及讀法之后,應著重引導學生理解乘法算式中各個乘數表示的含義,感受兩個乘數之間的區別,明確一般把相同加數作為第一個乘數,相同加數的個數作為第二個乘數。由于實際分東西時可能是平均分成幾份,也可能是每幾個一份地分,教學時在依次引導學生聯系具體情境列出除法算式后,都應讓學生解釋除法算式中各數表示的含義,感受兩道除法算式的聯系和區別。 在講故事中感悟算式含義的外延。在認識乘法和除法算式的含義后,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用乘法和除法算式講故事,豐富學生對乘法、除法算式外延的認識。 02 經歷編制和應用乘法口訣的過程 乘法口訣具有朗朗上口、容易記憶的特點。教學時應引導學生經歷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在理解口訣含義的基礎上有意義地記憶口訣。首先,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可以幾個幾個地數數求和,也可以用加法算出結果,為編制乘法口訣打下基礎,也為體會乘法口訣能更快地算出結果埋下伏筆。其次,聯系乘法算式認識乘法口訣中的前兩個字表示算式中的兩個乘數,后幾個字表示乘法算式的得數。最后,編制出乘法口訣之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體會乘法口訣的特點和口訣之間的聯系。 乘法口訣不僅能計算乘法,也能計算除法。教學用口訣求商時,應引導學生聯系除法算式,在借助直觀經驗算出結果的同時,感悟可以根據除數是多少,想有關幾的乘法口訣,同時根據被除數是多少,確定具體的一句口訣,進而算出商是多少。這樣的思考過程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感受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03 結合計數單位感悟數的意義和大小,理解加減計算的算理 三位數的最高位是百位,由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教學時應注意聯系直觀的方塊和計數器,引導學生理解各數的組成,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出各數的組成。在比較三位數的大小時,一方面引導學生聯系數的順序感受大小,另一方面著重引導學生聯系數的組成比較大小,感悟比較數的大小關鍵是比較相同計數單位的個數。 在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計算中,注意引導學生探索加減計算的算理。首先,結合具體情境感受幾個十相加、減和幾個一相加、減;其次,借助直觀的方塊表示數,體會幾條和幾條相加、減,幾個和幾個相加、減;再次,借助計數器感悟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 減,最后結合數的運算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04 主動參與綜合實踐活動過程,形成豐富的活動體驗 在“奇妙的七巧板”綜合實踐活動中,首先應引導學生經歷制作七巧板的過程,感悟七塊板的形狀和大小關系,為接下來自主拼圖積累初步的認知經驗。在用七巧板拼圖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自主嘗試,體驗在頭腦中設想并加以檢驗的過程。由于拼圖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種,所以應鼓勵學生充分交流,形成豐富的拼圖體驗,感受圖形變化和組合的奇妙。在拼成基本的平面圖形之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用七巧板拼成學過的圖案。教學時注意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交流拼圖的想法,結合拼成的圖案講故事,培養創新意識。 在“生活中的方向”綜合實踐活動中,注意引導學生經歷具體活動認識東、南、西、 北,在實際畫圖過程中了解平面上的方向,在校園內外進行觀測并記錄,學會用這些方向詞進行交流,感悟現實空間和平面的轉換,增強空間觀念。 在“歡樂購物街”綜合實踐活動中,既注意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過程中認識人民幣,也重視組織實際的購物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初步解決購物中的簡單實際問題,同時通過實際調查將了解到的貨幣知識做成展板,豐富對人民幣的認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