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的三種能力,藏著成年人把事做成的門道 ![]() 老李總說,真正會辦事的人,身上都有三板斧。但你別問他,他十有八九嘴硬:“都是瞎琢磨,哪有啥門道?”可上禮拜我跟著他出門送材料,他在車上突然一拍儀表盤,把我話頭打斷了——三大能力,你少一個都拎不穩。你說是不是,干活兒到底靠啥?我這才意識到,好像從小到大,我們都被這三個字眼繞著走,但很少有人說破它。 說得文氣點,一個叫事前的眼界;一個是事中的勁頭;還有事后的那股子反思勁兒。哪怕只是去一趟菜市場買肉,做足前后的文章,結果都能不一樣。 咱先說頭一個,事前的那種“能掂量事兒”的能耐。有時候覺得老一輩人沒啥文化,可臨場一急,他們腦子轉得比咱快。就拿問路來說——這事兒小時候經常遇到。那時我膽小,父母帶我到陌生地兒,總得推著我上前。剛開始還覺得丟臉,可后來才發現,問對了人,半天事兒能十分鐘搞定;問錯了,繞一下午還不知道怎么回事。老李的本事就在這兒:他眼神一掃,就挑了個邊走邊低頭看手機的中年人問路——人家本地的概率大、不上網、比門口聊天的老太太靠譜。你說巧不巧?我一琢磨,這不就是“預判”嗎? 可能這就是人生“多喝幾年水”的區別。你以為是小動作,其實是一種本能。好多人到三十多才捂著后腦勺感嘆一句:“咦,我也有這本事,只不過沒總結出來。” 說回那天跟老李,他讓我去趟文件。半天沒說清的地兒,導航信號還不穩。我左拐右拐,兜兜轉轉,差點把鞋磨破,轉念一想,干脆問保安大哥。他本能地看我一眼:“不是3號樓,是樓后邊那平房!”我心里咯噔一下,要不是順口多問一句,保準忙活半天還要被念叨。這時候我才明白,所謂“執行力”,真不是見人就上,更不是閉著眼哼哧哼哧。得帶點惜命的聰明勁兒,干一出想三步。干完活,不多盤算兩分鐘,不知道能被坑幾回。 至于第三種——事后的琢磨——那是人啊,越活越明白的東西。小時候丟過零錢,總被大人嘮叨“兩眼一抹黑,又不會問人”。可你見沒見過那些上了年紀還不愛琢磨的人?稍微出點亂子就手忙腳亂,年紀大了也沒長進。我常想,老李要真沒這本事,也成不了我們科室的主心骨。每次有點疏漏,他回來都琢磨上一陣:這次為啥跑那么遠?是不是一開始預判錯了路?下次是不是先打電話問一嘴?難怪他越老越能嘮,越嘮越在理。 人哪,有時候就是需要這樣:一邊折騰一邊長記性,還得時不時回頭看看。咱們總笑領導愛開會,說他事后總結多。其實那不是愛廢話,是吃過的虧多了,知道提前做足準備、踩實當下、回頭再找找規律,省得下回踩同一個坑。 插句話,不瞞你說,頭回陪老李出去,我自以為能辦妥。結果回來他只問了一句:“為啥你沒提前問清地點?”那一刻我才反應過來,不只是“會跑腿”,還是不是會讓事情變順當。回家路上,我琢磨了半天,人和人差距有時候就在這細微的幾個岔口上。老李手里的活總比我們快半步,不是運氣,是慣會偷懶的“琢磨勁”使的。 再說個別的。我有個大學同學,小趙,畢業后做銷售。別人打電話都按部就班,一出錯就甩鍋。他倒好,總愛記流水賬。比如今晚打了十個電話,哪一個沒聊好,是語氣太急還是話題沒找準。人家看著啰嗦,他自個兒卻越練越順手。三年下來,業務全公司最好。你問他,他還能把自己踩過的雷畫成地圖貼墻上。你說這是啥,不就是“復盤”?有些人不服,說那還不簡單,誰不會復盤?可大部分人說歸說,做起來難。 我們小時候,真沒覺得這些叫啥能力,總是磕磕絆絆走過來,碰了壁才知道下次該怎么蹦。沒人把道理講得明明白白,總是一邊犯錯一邊自以為懂。直到有一天,被一兩個“能人”點醒,才覺得人生其實處處有小竅門。 這三樣本事,是不是能一兩天練成?我看未必。有的人越老越糊涂,就是不肯回頭想一想。就像父母總嘮叨,事情沒做好,不光是沒努力,更多是沒想明白。事前少琢磨一步,事中偷懶一點,事后不總結半句,時間久了,自然和身邊那些“靠譜人”差出一大截。 有時候想想,能力是不是天生的?也說不準。可細想一個家庭,誰會提前做計劃、哪一步愿意多走兩步、誰總在事后嘮嘮叨叨,那一家子的事兒,八成能收拾得順順當當。這玩意,像是“看不見的家風”,慢慢熬出來的。 人到中年,更覺著這些“力”都是實打實的。不是嘴上功夫能行,也不是只會發郵件寫報告。反而是那種生活里的小細節,工作中的小習慣,才最能試出一個人底子厚不厚。 嘮到這,話頭也長了。能力這事兒,說到底,藏在每一天柴米油鹽里,一點一點攢出來。有人走得快,不見得走得穩,能走遠的,常常是那些“多想一步、多做一下、多回頭看一看”的人。你說,是不是這么個理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