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平是三江交匯之地,是廣西西部所有水流的第一個集匯口,自古以來,水流不息,繁華上千年,這個三江口,也就被認為是“風水寶地”,承載了區(qū)域很重要的歷史記憶。 桂平所處的這個黔江,郁江,潯江三江“匯流”,把今天桂平的區(qū)域天然的分為三大塊,黔,潯江以北;黔,郁江以西;潯,郁江以東,這就有了“三江六岸”之說。 桂平的“三江六岸”之間的往來,千萬年來,一直需要以船過江,加上桂平所處的“承西連東”特殊地理位置,所以,在歷史發(fā)展中,桂平的水運文化,碼頭文化,有著深刻的歷史印跡。 如今,陸路交通的發(fā)展,使得水運地位有所改變,下降,自然的,沿江的大小碼頭很多都也漸漸沉靜下來而被人遺忘,但有些碼頭依然還在使用著,主要是這些碼頭就在沿江的鄉(xiāng)鎮(zhèn)鎮(zhèn)區(qū)邊上,每到鄉(xiāng)鎮(zhèn)圩日時,對岸村屯的人們就近坐渡船過江趁圩。 渡船過江,這也沒辦法,因為,桂平很缺橋。 現在桂平境內,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跨江大橋,實際上并不多,連接三江六岸的,除了高速公路,鐵路的專用橋,基本上就集中在桂平城區(qū)周邊了,北江,南江上加起也就三四座橋,媽郁江大橋,二橋,黔江橋,大藤峽工程大橋(未對社會開放)。 桂平境內各鄉(xiāng)鎮(zhèn)的車輛要跨“三江六岸”,要么繞道鄰縣的橋過江,要么就得繞進到桂平城區(qū)周邊的這幾條橋過江,這也是現在桂平的陸路交通現狀了。 那在橋沒出現的時代,桂平境內的車輛過江,就只依靠輪渡了。 汽車出現的時代,沒有橋的年代,桂平的車輛想“三江六岸”的往來,過江選擇性實際上也很少,有,且只有三大車渡。 一,桂平南河(郁江)渡口, 二,桂平北河(黔江)渡口, 三,白沙(郁江)渡口。 桂平南河渡口,在廂東村沿,以前沒有建設郁江橋,郁江電站的時候,是郁江兩岸重要的公路交通節(jié)點,1960年,為了應對地方的發(fā)展,雖然那時代車輛還不是很多,桂平還是開設了南河車渡,有鋼質拖船三艘,汽車渡船三艘,水情允許的情況下,最高峰可以過渡1300輛汽車。 南河車渡一直營運到八十年代中,隨著郁江橋的建成通車,郁江電站船閘的建成,這里就成為了一個“死角”,車渡所在的這一段郁江故道,都只成為水壩發(fā)電的泄水道了,自然就安靜了下來,到了今天,車渡上下幾公里也就成為了桂平最大的“停船場”。 桂平北河渡口,在官沖口,現在北江橋下游一公里,1961年開設,曾經是桂平北區(qū)(金田,江口,南木,紫荊)與南區(qū)交通要點,幾曾何時,一車車的甘蔗從對岸進入桂平城,最高峰還可以過車700輛。一直到九十年代初,隨著北江橋的建成通車,這里才結束了車上車下的輪渡歷史,漸漸成為了船只臨靠的碼頭。 白沙車渡,位于白沙圩邊,1983年開置。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桂平南區(qū)與西區(qū)的交往,都要繞行桂平城區(qū)的南河車渡,大大的阻礙了地方的交往,也阻滯了人們的生活,所以,在這里增開了一個車渡。 白沙渡就成為了桂平南區(qū)與西區(qū)往來的捷徑,大大節(jié)約了繞道桂平城過江的時間。 由于種種原因,在白沙圩周邊建橋的條件還不充足,至今,白沙車渡還依然在使用運行,雖然還是有很多的不便,天氣惡劣不能行,水起水落不能行,船只維修不能行,但只要能上渡船過江,時間先不說,那可是少繞一百多公里,省下好幾十油錢。 據說桂平地方也早已規(guī)劃在此地建一座橋過江,并且前期建橋探測工作都完成了,但現在的大環(huán)境下,要實現還是不容易的。 不光是在這里,實際上,桂平沿江的鄉(xiāng)鎮(zhèn)所在,如大灣,下灣,社步,白沙,石嘴,江口,木圭等沿三江的鄉(xiāng)鎮(zhèn),有條件的都應該建一條橋,有了這些橋,三江六岸的發(fā)展之路才會加快,桂平各鄉(xiāng)鎮(zhèn)往來才會更為方便快捷,過江就不再受路程,水情,天氣的影響了。 七八條跨江橋的設想很容易,可真要實現,就有很長一條路要走了。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