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隱退多年的張曼玉突然入駐小紅書,到目前發布4個視頻后,已瘋狂吸粉100萬+。 在發布的新視頻里,她分享日常、隨性和美好。 首條視頻中,從鬧市街頭到鄉間田野,她1分鐘內切換26個場景,換了20多套造型,表示自己將分享生活中好玩的、有趣的、好吃的各種瞬間。 在“灣仔漫步”的視頻里,她背著單肩包,戴著鴨舌帽,混跡于人群。 有時被路邊小店的玩偶吸引,有時和路邊的小狗打招呼。 街頭霓虹燈的光影下,她漫不經心地表示:“今天逛街時看到許多新鮮的事,好自然的讓我回想起,年輕時在這里的生活。” 有網友為女神歸來歡呼雀躍:“這個世界的品味回來了” 但另一邊,也有人猜測: “女神是不是缺錢了?是要直播帶貨了?” 但真正的影迷都知道,張曼玉其實從來不走尋常路。 從早期被嘲“花瓶”,到后來橫掃金馬獎、金像獎影后,再到成為亞洲首位戛納影后。 她的確用天賦般的演技,演繹過一段無人超越的傳奇。 但另一面,張曼玉似乎也是娛樂圈“格格不入”的存在。 別人拼命搶頭條時,她跑去玩音樂。后輩瘋狂軋戲時,她卻在巔峰時隱退。 這份旁人眼里的“任性”,恰恰來自于張曼玉身上的松弛、自由和灑脫。 這些特質,也讓她擁有了比演技更讓人著迷的魅力。 1. 張曼玉上一次主演電影,還是21年前的《清潔》,她在片中飾演一位努力戒除毒癮,想要奪回兒子撫養權的搖滾樂手。 從那以后,她幾乎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 那這些年她到底在做什么? 有網友分享,曾在巴黎、倫敦、香港等各地偶遇過張曼玉,她似乎過著一種“四處漂泊”的生活。 而她在巴黎的一處住所,因為過于普通,在媒體眼里被報道成了“貧民區”。 她還常常被拍到出沒在菜市場或是集市, 穿十幾塊的T恤、蹬一雙舊鞋,熟練地挑菜、認真地比價。沒有保鏢,沒有助理,只有全然自在的煙火氣息。 雖然低調,但她也未刻意回避公眾視野。 2022年,59歲的她出現在香港中環。不是來領獎,而是來打碟。 她穿著露臍裝,戴著耳機,跟著節奏自在搖擺。 2023年的一段視頻里,她在草地上帶著小狗蹦跳,被網友稱為“曼玉跳”。 她旁若無人地舒展身體,笑得肆意。 沒有了一點“女神”該有的樣子,但那股鮮活、生動的勁兒,卻讓人挪不開眼。 就像她最近視頻里拍下的,那些肆意綻放的花,不受拘束,自由生長。 ![]() 但這份灑脫并非與生俱來,而是時間與閱歷贈予她的從容。 2.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剛出道的張曼玉,也沒有逃過“花瓶”的標簽。 巴掌臉,嬰兒肥,還有一對小兔牙,可愛值拉滿。 早年拍《警察故事》,她不會臨場發揮,也接不住其他大咖的臺詞。 被成龍狠狠地訓斥:“你知道一秒鐘需要用多少菲林嗎?你知道因為你一個人耽誤了多少人的時間嗎?” 為此,后來張曼玉還接受了一年的特訓。直到1988年,她遇見王家衛的《旺角卡門》,逐漸開竅。 她第一次開始反思: “怎么老停在一個漂漂亮亮女演員的位置,卻沒有贏得真正的尊重呢?” 也意識到:應該對自己有點要求了。 于是,她主動打破舒適區,接下了《阮玲玉》。當時很多人質疑,一個喜劇港姐怎能詮釋好一代“悲劇名伶”? 張曼玉沒有回應,只是閉門研究史料、學國語老歌,練跳古典舞,甚至剃掉自己的眉毛,方便更好地畫出舊式眉形,來貼合角色演繹。 電影上映后,她一舉拿下柏林影后。而這,也是華人女演員首次在國際三大電影節封后。 多年后,張曼玉不斷塑造新的經典角色。 《甜蜜蜜》中的李翹,在辨認豹哥尸體時,從茫然、確認、到悲傷至極,幾秒內神情寫盡了一個女人的愛與痛,貢獻了教科書級別的演技。 《花樣年華》里的蘇麗珍,她以一襲旗袍裹住洶涌的暗流,欲說還休的愛意,將女性的隱忍與情欲演繹得淋漓盡致。 ![]() 《清潔》中的艾米麗,她褪去華服,以素顏和掙扎,詮釋一位母親從沉淪到重生的堅韌。 出道20年,張曼玉拿下5個金像獎影后、4個金馬獎影后、1個柏林影后和1個戛納影后。 成了那個名副其實的,華語電影成就第一的女演員。 但就在成為戛納影后之后,她突然感覺到自己的人生被綁架了。 “我越來越覺得,拍戲好像只是在重復。世界那么大,我卻只在片場看四角的天空。” 隨后,她做了一件讓整個娛樂圈瞠目的事:做音樂。 四十歲開始學樂器、寫歌、進錄音棚。朋友以為她只是一時興起,她卻認真簽下唱片公司,成為一名獨立音樂人。 2014年草莓音樂節,她登臺唱歌,嗓音低沉、頻頻走音,引來全網群嘲:“影后何必自取其辱”。 兩天后,她站在北京場舞臺上坦然回應: “我演了 20 部戲還被人說成是花瓶,唱歌也請再多給我 20 個機會,我一定能唱好,好嗎?” 她不辯解,只是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之后的十年,她學剪輯,在朋友的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 就好像小紅書上發的視頻,是她自己剪的。 她拒絕妝發師,自己打理造型出席活動。 她總說:“我希望擁有粗糙但強大的力量,勝過虛偽的美麗。” 從“花瓶演員”到“戛納影后”,從“走音歌手”到“生活剪輯師”,張曼玉一次次跳出社會框架,不斷重啟人生。 真的活出了那種“不趕什么浪潮,我自己有海”的瀟灑。 于她而言,生活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場盡興的體驗。 演夠了,就換一種活法。 所以她在自己的時區里,走得從容,也活得清醒。 3. 張曼玉的個性,不是活成別人眼中的最好,而是勇敢面對自己的真實。 回看張曼玉的人生節奏,永遠只遵循自己的時間表。 18歲,她是倫敦服裝店的售貨員。 28歲,她捧回數座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杯。 40歲,她成為亞洲首位戛納影后,卻在巔峰時轉身離場。 50歲,她以音樂人身份重新站上舞臺,坦然面對全網“群嘲”。 如今步入60,她拍剪視頻,在小紅書分享生活:沒有目的地,隨處走走,活得比許多年輕人都瀟灑。 她在視頻中說:“Timing是很個人的,當你自己覺得是個好時機的時候,就是個對的時機。” 這句話,幾乎成了她人生最貼切的注腳。 在她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一種“理想中的老去”: 是千帆過盡后,徹底擺脫外界期待,跳出社會時鐘,只忠于內心節奏的自由與平靜。 真正的女神,不是精心維持的“凍齡”神話,而是靈魂的松綁: 可以平靜,但永不停滯;可以平凡,但內核無比自由而遼闊。 正如她騎著自行車,穿著皮衣或是隨意裹著圍巾,車筐里擱著一根剛買的長棍面包,像風一樣穿過人群…… 她不需要任何人的注視,卻活成了許多人向往的模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