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二天的顛簸,再加之到達阿根廷的幾十小時的飛機行程。終于,要觸碰到南極大陸的邊緣了。欺騙島位于南極半島(Antarctic Peninsula)北端的北西經線附近(約南緯62°58′,西經60°39′),隸屬南設得蘭群島,是南極洲最北端的活火山之一。其名稱源于早期探險家的“誤判”——島嶼呈環形火山口(破火山口)形態,外圍被陡峭的海岸懸崖環繞,僅留一個狹窄的入口(稱為“海神的風箱”,Neptune’s Bellows)。19世紀的海豹捕獵者首次靠近時,因航道隱蔽、地形險峻,常因誤判航線而“受騙”,故得名“欺騙島”。 欺騙島是一座由火山噴發形成的破火山口(Caldera)島嶼,直徑約12公里,面積約70平方公里。其核心特征是活躍的火山活動: - 火山歷史:島嶼形成于約10000年前的劇烈火山噴發,此后多次噴發。最近一次大規模噴發發生在1967-1969年,火山灰覆蓋全島,摧毀了島上的建筑(如捕鯨站和科考設施),并導致部分區域地表塌陷。
- 火山口與湖泊:破火山口內有多個火山錐和熔巖臺地,中心區域分布著幾個因火山活動形成的湖泊(如“紅湖”,Laguna Roja),湖水因富含鐵氧化物而呈現橙紅色,周圍被黑色的火山巖和硫磺沉積環繞,色彩對比強烈。
- 地熱奇觀:火山活動帶來持續的地熱能量,島上多處可見溫泉、間歇泉和冒氣的地面。例如,“沸騰湖”(Boiling Lake)因地下熱水上涌,水溫接近沸點;部分區域冬季不結冰,與南極大陸的嚴寒形成鮮明對比。
欺騙島是南極洲少數留下人類開發痕跡的區域之一,其歷史與資源掠奪、科學研究緊密相關: - 海豹捕獵時代(19世紀初-19世紀末):1820年前后,美國和英國的海豹捕獵者最早抵達,利用島嶼隱蔽的港灣(如“捕鯨灣”,Whalers Bay)作為基地,大肆捕殺南極海豹(主要是象海豹),導致種群數量銳減。
- 捕鯨站時期(1906-1931年):1904年挪威人發現島嶼附近海域的鯨魚資源后,1906年阿根廷在“捕鯨灣”建立南極洲首個永久性捕鯨站“德塞普申港”(Puerto Decepción)。此后,英國、智利等國也陸續設立捕鯨站,高峰期每年處理數千頭鯨魚(主要是藍鯨、長須鯨),提煉鯨油和鯨肉。但隨著鯨魚資源枯竭,捕鯨活動于1931年停止。
- 科考與旅游時代(20世紀至今):二戰后,欺騙島因火山活動和獨特生態吸引科學關注,多國在此建立臨時科考站(如英國的“法拉第站”、智利的“岡薩雷斯·維德拉站”)。1967年火山噴發摧毀大部分設施后,僅殘留部分建筑遺跡(如銹蝕的金屬罐、廢棄的油罐、教堂殘垣)。如今,欺騙島是南極熱門旅游景點之一,游客可乘船環島,徒步火山口,或在“捕鯨灣”的廢棄建筑中感受歷史滄桑。
每次登陸前,都會由船上的探險隊員先行出發去對登陸點進行安全確認。整個登陸欺騙島的行程還是比較簡單,游客們會乘坐沖鋒艇從郵輪上到達島上登陸,然后沿著探險隊員事先探尋過插著小旗的規定線路走入到島內不太深入的地方。雖然行程非常的簡單,看似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探險和看到各類動物,但登陸的過程大家都還是比較興奮,必經經歷了那么多的艱辛來到了南極這個神秘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