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選擇合適的素材讓方程的思想有根源 從題目中你可以知道什么?要讓我們解決什么問題?題目中告訴我們,盒子中已經(原來)放了8個蘋果,問我們還要再放幾個就是10個蘋果了。學生很容易得到答案:8+2=10或10-8=2,問題順利得到解決,解答方式真的是這樣嗎?! 像這樣的素材可以有很多,如原來有8元錢再添多少錢就可以湊成10元錢了等,這些素材資源都是適合方程思想建模的。 二、借助總分的關系讓方程的思想有思路 你認為已經(原來)放的8個蘋果是部分數量還是總數量?為什么?那么10個蘋果又是什么數量?讓我們求的是什么數量?結合直觀的圖形,學生能夠分清“8”是一個部分數量,“10”是一個總數量(學生直觀看到一個盒子裝滿蘋果就是10個,他們就認為10就是總數量),要求的是另一個部分數量。此時,數量意義的抽象十分必要,因為不但是理解題意的要求,而且是建構總分模型的基礎,所以分析必須透徹、理解必須清晰。 如果要把這些部分數量和總數量用分成的形式來表示,可以怎樣表示?為什么要這樣表示?當然,有不少學生表示成: ![]() 這時有必要進行引導:8個蘋果是可以看見的,“10”是題目中告訴我們的,那么“2”是從哪里來的?沒有這個“2”該怎么表示? ![]() 學生自然就會想出許多方法來表示,這一過程其實也是理解題意的過程,更是進一步理解整體與部分的數學思想的過程,省略不得。 三、借助符號的表示讓方程的思想有發展 如果要列出算式來表示這個分成,該怎樣列呢?為什么要這樣列?多數學生會列出一道減法的算式:10-8=2,他們認為從總數量里面減去一個部分數量,就會得到另一個部分數量,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但是,要想列出一道加法算式,該怎樣列呢?有不少學生會列出:8+2=10,也有學生提出反對意見:“2”題目中沒有告訴,是從哪里來的?很快他們就會糾正過來:8+ =10、8+?=10、8+( )=10等。這便是借助符號的表示,讓方程模型的思想得到發展。 四、嘗試問題的解決讓方程的思想有價值 在學生列出帶有符號的算式后,可以出示類似下面的題目: 小紅買了一些巧克力糖,已經吃了3塊,還剩下6塊。問小紅原來買了多少塊巧克力糖? 關于這類問題曾經就有家長問我:給孩子講了很多遍,他仍然不用加法計算,總是列出減法算式,這是怎么回事?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孩子沒有經歷探索總分關系模型的過程,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方程思想的模型,更不要談應用該模型解決實際問題了。 其實,吃掉的3塊和剩下的6塊都是部分數量,要求的是原來糖的總數量,可以結合總分關系得到如下分成圖: ![]() 列算式為:3+6=( )或( )=3+6或( )-3=6或( )-6=3。其實,哪一種算式都是正確的,只不過人們習慣了3+6=( )的表達方式。 那么,為什么有的孩子列算式9-3=6呢?現在我們就明白了,孩子只不過把總數量“9”算了出來,才得到了那樣的算式。如果告訴孩子,不知道的數用括號表示(到了高年級就可以用字母表示了),就會得到算式( )-3=6,這不就是方程思想模型的滲透嗎!最后,再指出我們習慣用3+6=( )方式列算式,孩子就可以接受了。 看似一道簡單的解決實際問題,卻蘊含著不簡單的數學思想,并且能讓一年級學生理解這種數學思想更不簡單!可見,培養孩子的模型思維能力是提高其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引導低年級學生進行方程思想的初步建模,可以通過具體合適的情境,借助直觀的手段,抽象出數學的問題,再用數學的符號建立表示數學問題的數量關系或變化規律,進而抽象概括出描述該問題的方程模型,并應用該模型解決相關問題,從使初步形成方程模型的思想,為以后的用方程解決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