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定義大連,不同人或許會給出不同答案:有人沉醉于它的「浪漫」,有人稱它為「北方香港」,有人在這里讀懂「歲月靜好」...... 同一座城市,不同的人走過,便會留下不同的心境。 正因如此,鏡頭下的城市人文才會各有千秋,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每個城市在每個人心中的模樣,本就獨一無二。也正因為這份獨特,城市人文短片的創作才永遠不會千篇一律! ![]() 但想要拍出有高級感的短視頻,絕非簡單的記錄拼接,而是需要從策劃到剪輯的系統思維。 本期內容,我們以大叔拍攝的《行攝大連》為例,與你分享日常如何拍攝一部高質量的城市人文旅拍短片。 不管你生活在哪個城市,只要掌握拍攝的邏輯和思路,都能把自己的家鄉拍得更加動人! ▼ 一個視頻講述一座城市的故事之:《行攝大連》 3分08秒,80個人文鏡頭帶你看大連夏日獨有的浪漫! 前期做好策劃,拒絕臨場發揮 優秀的城市人文短片,往往始于縝密的前期構思。以《行攝大連》這條短片為例,大叔用3天時間拍攝,半天完成剪輯,而前期策劃就用了1.5天。 若是缺乏充分準備,盲目開拍很容易出現素材混亂、關鍵鏡頭缺失等等問題。 大家在日常拍攝的時候,也要提前搜集資料,比如:確定拍攝主題與結構、篩選拍攝景點、規劃每天的拍攝內容、了解最佳拍攝時間(哪些景點適合早上拍,哪些適合晚上拍)等等。 重視前期策劃,杜絕臨場發揮,才能避免浪費時間,提高拍攝效率和后期剪輯效率,不打無準備之仗。 關鍵詞聯想法,抓住城市的“魂”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標簽,不妨用關鍵詞聯想法發散拍攝思路。比如: 大連的核心詞是“海”,由此可聯想出海的日出日落、沙灘的細軟、海鷗的振翅、喂海鷗的游人、出航的漁船等等元素; ![]() 西安的核心詞是“城墻”,可延伸出城墻下的市井、晨練的身影、古建筑在光影中的流轉等等畫面。 通過關鍵詞構建拍攝清單,既能覆蓋城市特色,又能避免素材雜亂,讓鏡頭始終圍繞城市的 “魂” 展開。 三段式結構,搭建故事骨架 高質量的城市人文旅拍短片,必然有清晰的敘事結構,像是電影中的“三段式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便十分適用于此類題材。 開端:用標志性元素引入城市。《行攝大連》以全國唯一的復古201電車開場,瞬間建立大連印象; ![]() 發展:以海灘的人文景象展現城市的多元切面。 高潮和結局:這是最能拉動人物情緒的部分,用情感共鳴點打動觀眾。 此外,結構需兼顧雙重邏輯:既符合早中晚的時間順序,又暗含情感遞進,從客觀場景到人文溫度,層層深入,讓故事更有層次。 遵循時間邏輯,代入感更強 按早→中→晚的時間邏輯來規劃拍攝路線,能讓畫面更加自然流暢。 比如在大連短片中,從清晨的201復古電車開始,到傍晚星海灣大橋的夕陽,觀眾跟隨時間線自然代入,避免了因時間混亂導致的視覺困惑。 ![]() 剪輯精髓:用邏輯串聯鏡頭 剪輯不是簡單的素材拼接,而是通過鏡頭語言講故事。掌握這幾個原則,讓作品更顯高級: 1. 硬切轉場,越簡單越高級 少用花哨特效,靠鏡頭邏輯自然過渡,越簡單越高級。比如“女孩扭頭” 接 “男孩接球”,動作連貫銜接; ![]() “投喂海鷗”的片段接上 “海鷗飛翔”,用因果關系串聯,過渡更加自然。 ![]() 2. 音畫匹配,節奏有呼吸感 音樂節奏需與畫面動態同步:音樂舒緩時用緩和的鏡頭;音樂激昂時用動感的鏡頭。 像是甩魚竿的動作與音樂高潮點重合,瞬間提升了畫面的張力。 ![]() 3. 蒙太奇手法,創造新的含義 將兩個獨立鏡頭拼接在一起,創造新的含義。比如“年輕女孩正在拍照”的片段接上 “兩位姐姐微笑注視”的畫面,能讓人聯想到時光的流逝,賦予畫面深層意義。 ![]() 4. 相同構圖連續使用,增強視覺連貫性 比如,以下三個鏡頭都采用了中心構圖,且圍繞趕海主題展開,使得畫面過渡自然不跳躍。故事主題一致和構圖方式相同,讓畫面銜接更加連貫。 ![]() 5. 動與靜相結合,畫面更具有感染力 短片中,扔魚竿的動態鏡頭與游人看海的靜態鏡頭銜接,畫面了有了動與靜的對比,形成視覺節奏,讓畫面更具有感染力。 ![]() 城市人文短片的魅力,在于用鏡頭捕捉城市的靈魂—— 那些藏在街巷里的煙火氣、留在建筑上的時光印記、寫在人們臉上的生活態度......都值得我們用心發現、用鏡頭珍藏。 下次拿起手機,不妨從你生活的城市開始!最好的鏡頭,永遠藏在生活里,你需要做的,就是帶著思考去發現,用耐心去捕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