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五古《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蕤》讀記 (小河西) 此詩或作于開元十四年(726)。據詩意,李白剛從“吳會”客旅回淮南。淮南:指揚州,時為淮南道治所。征君:對不受朝廷征辟的士人之尊稱。趙征君蕤:趙蕤,李白蜀中摯友。【《長短經序》(唐-趙蕤):“梓州郪縣長平山安昌巖草莽臣。”《新唐書-藝文志》雜家類著錄:“趙蕤,《長短要術》十卷字太賓,梓州人。開元召之不赴。”《北夢瑣言》卷5:“趙蕤者,梓州鹽亭人也。博學韜鈐,長于經世。夫妻俱有節操,不應交辟。撰《長短經》十卷,王霸之道見行于世。”(《輿地紀勝》卷154潼川府也有趙蕤簡歷。)】 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蕤(李白) 吳會一浮云,飄如遠行客。功業莫從就,歲光屢奔迫。 良圖俄棄損,衰疾乃綿劇。古琴藏虛匣,長劍掛空壁。 楚冠懷鐘儀,越吟比莊舄。國門遙天外,鄉路遠山隔。 朝憶相如臺,夜夢子云宅。旅情初結緝,秋氣方寂歷。 風入松下清,露出草間白。故人不可見,幽夢誰與適? 寄書西飛鴻,贈爾慰離析。 【注釋】吳會:秦漢會稽郡治吳縣,郡縣連稱;東漢分設會稽郡和吳郡,二郡并稱。《雜詩》(魏-曹丕):“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適越留別譙縣張主簿申屠少府》(唐-孟浩然):“別后能相思,浮云在吳會。” 從就:往從;往就。《后漢書-獨行傳-向栩》:“不好語言,喜長嘯。賓客從就,輒伏而不視。”《問慰諸帖之十》(晉-王羲之):“諸賢從就,理當不疏。” 歲光:歲月光陰。《奉辭鎮西應教》(齊-王融):“徘徊歲光晚,搖落江樹秋。”奔迫:急迫。 良圖:良好打算,遠大抱負。《答韓使同在邊》(唐-陳子昂):“廢書悵懷古,負劍許良圖。” 綿劇:疾病沉綿加劇。《七十翁》(宋-方回):“酒病沉綿劇,詩愁感慨多。” 鐘儀:春秋時國伶人,晉楚之戰中被俘,仍舊戴楚帽。后喻被羈囚的人不忘故國衣冠。【《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稅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問其族。對曰:'泠人也。’公曰:'能樂乎?’對曰:'先父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與之琴,操南音。”】 莊舄(xì):戰國時越國人,在楚國作官,病中思念故國,發出越聲。【《史記-張儀列傳》:“越人莊舄仕楚執圭,有頃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執圭,貴富矣,亦思越不?’中謝對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則越聲,不思越則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也。今臣雖棄逐之楚,豈能無秦聲哉!’”中謝:近臣。】 相如臺:司馬相如琴臺,在成都。【《初學記》卷24:“王褒《益州記》:司馬相如臺在州西笮橋北,百步許。李膺云:'市橋西二百步,得相如舊宅,今梅安寺南有琴臺故墟。”】 子云宅:西漢文學家揚雄,字子云,成都人。子云宅指揚雄閉門著《太玄》處,在成都。【《太平寰宇記》卷72益州:“子云宅。在少城西南角,一名草玄堂。”】《堂成》(杜甫):“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 緝:《玉篇》:“緝,續也。” 寂歷:寂靜;冷清。《過彭澤》(唐-孟郊):“揚帆過彭澤,舟人訝嘆息。不見種柳人,霜風空寂歷。” 飛鴻:鴻雁。離析:離散。《雜詩》(晉-張華):“同好逝不存,迢迢遠離析。”《司馬溫公行狀》(宋-蘇軾):“今乃母子離析,家事流落。” 【詩意串述】此詩共二十二句。首八句匯報自己狀況。俺像吳越之地一片浮云,漂泊無依的一個遠行客。功業不知應到何處成就,歲月時光卻奔促急迫。雄心壯志不久便減損放棄,衰弱多病一天比一天加劇。古琴放入空匣不能彈奏,長劍也只能徒然掛在空壁。接著六句寫思念故鄉。懷念被俘后仍不忘故鄉的鐘儀;可比生病后發出鄉音的莊舄。京城在遙遠的天外,家鄉千山萬水相隔。早上想起司馬相如琴臺;晚上又夢到揚雄故宅。“旅情”四句寫眼前秋景。旅途之情剛剛結續,剛剛感受到肅殺冷清的秋氣。清涼的秋風吹入松林,白露下降草間一片茫茫。(以秋之凄清襯托病后之寂寞孤獨。)末四句點題,寫寄書緣由。老朋友如今已不可能見到,幽幽長夢中該與誰人相遇?托西飛大雁捎去一封書信,贈您此詩以安慰彼此遙遠的長久的分離。 【參考文獻】周斌《《長短經》作者趙蕤雜考》《西華大學學報》2007(04) 蔣志《李白與趙蕤》《綿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01) |
|
來自: 小河西 > 《李白讀記(-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