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及“五行”“長生”等詞,總被貼上神秘標簽。但若翻開《淮南子》《周易參同契》等古籍,你會發現:這本質是古人探索自然規律的樸素科學嘗試。今天,讓我們以現代視角解讀“十二長生”中的生命哲學。 今日為十二長生系列收尾,解答幾個關鍵問題: “長生”讀音 “長生”可讀作“cháng shēng”或“zhǎng shēng”。讀“cháng”側重其“長久滋養、源頭”之意(術數中更常用);讀“zhǎng”側重“生長、發育階段”之意。讀音選擇無嚴格對錯,理解其雙重含義即可。 ![]() 水土同·火土同 土行十二長生定位 土行定位存在歷史爭議,主要有兩種觀點:
這個原因比較復雜我簡單說一下: 其中一個原因與“納甲”理論有關。在京氏易傳中就有說,乾坤乃陰陽之根本,坎離乃陰陽之性命,也就是說乾坤為體,坎離為用。 在納甲體系中,本應由坎(水)、離(火)卦容納的天干壬、癸,被納入了乾坤卦;而坎、離卦則納入了象征土的天干(戊己)。 這種交叉關聯導致土與水、火在系統上產生了聯系,從而衍生出“水土同宮”和“火土同宮”兩種應用規則。簡言之:
古人解決矛盾的巧思 為何土有“隨火”或“隨水”之爭?其實背后也有天人合一的系統思維: 天干系統(火土同宮):
地支系統(水土同宮):
智慧精髓: 兩種說法并存,是因古人早知土無定形——和光同塵,遇水凝結為泥,本質是動態的地球物質循環。二者并非對立,而是適用范圍不同。 陰陽五行十二長生是否相同? 傳統主流觀點(不分陰陽): 自古至唐宋,主流理論認為同一種五行,無論陰陽(如甲木與乙木、丙火與丁火),其十二長生方位是完全一致的。其依據根植于季節氣候流轉對五行的普遍影響規律。 ![]() 兩種觀點對比 子平法觀點(分順逆): 宋代徐子平創立八字格局法時,提出新論:陽五行順行十二長生,陰五行則逆行十二長生。即:
理論依據: 子平受“陽生陰死,陰生陽死”的陰陽轉化思想啟發,認為陰陽五行的生滅階段應體現這種對立轉化關系。 分析與探討: 1.萬物生長:木行為何從亥月開始? ![]() 生長·長生 爭議焦點:
自然原型揭秘:
2.大地礦藏:金行始于何處的科學啟示 歷史分歧:
地質規律對照: ![]() 地質規律對照 關鍵發現:
3.總結分析 傳統觀點邏輯: 季節氣候作用于五行是客觀規律,不應因天干陰陽屬性而改變其生長收藏的根本方位。陰五行(如乙木)在亥月同樣得水滋養而“長生”,在午月同樣受火耗泄而氣弱,符合自然觀察。 子平法邏輯: 其創新點在于試圖將抽象的陰陽互根互化哲理,直接映射到具體的十二長生方位系統上。然而:
現狀與選擇:
![]() 兩種體系是不同歷史時期和理論側重的產物。子平法的創新有其哲學思考背景,豐富了命理模型;傳統法則更貼近自然五行流轉的本源認知。關鍵在于理解其背后的邏輯和適用范圍:
文止于此,思行未歇—— 感謝你與@明燭觀微?共度這段時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