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書友都遇過這樣的困境:楷書練得橫平豎直,可一寫行書就像脫了韁的馬,筆畫飄得抓不住;或是行書隨手寫慣了,回頭看楷書又覺得呆板得像打印字——仿佛楷書和行書之間,隔著一道看不見的墻。而惠俊岐先生這本《鋼筆楷書行書教程》,恰是20多年前就為這道墻開了扇門的老伙計,不花哨、不噱頭,卻把“楷書是骨、行書是魂”的道理,講得比很多新書都透徹。 能翻到這篇文章的你,早該跳出“練字只摹形不悟理”的初級階段了。你知道好的硬筆字,不止是筆畫工整,更要藏著毛筆書法的氣韻——就像老輩人說的“硬筆寫軟意”,這本教程最難得的,就是把這份“軟意”拆成了普通人能學的實在方法。 先說說讓人心安的“實”。作者惠俊岐的故事本身就帶著股書法人的韌勁:為拜師從安徽到重慶,丟了錢就賣手表當路費,餓幾天也要尋名師。這份執著,全揉進了教程的字里行間。楷書部分不講空泛的“要寫正”,而是拆出“均稱、協穩、大小、讓就、神勢”五大原理——比如“均稱”不是橫畫一樣長,而是“三個橫畫留兩空,空距得像量過”;“協穩”要找“主筆”,就像房子的大梁,長橫、長豎沒立住,字就像歪了墻。這種把復雜道理掰成“老木匠教徒弟”的實在勁兒,比現在很多只曬作品不教方法的教程,貼心多了。 更妙的是它打通了楷書和行書的“任督二脈”。很多人練完楷書轉行書,總在“放”和“收”之間犯難:放多了成亂草,收多了還是楷書。教程里把行書的“活”講得特別透:不是隨便連筆,而是“實連見筋骨,筆斷意連藏靈氣”。比如“三點水”在行書里,可寫成“輕煙串珠”的連筆,也能寫成“兩點呼應、一點帶勢”的斷筆,關鍵是“筆意要順”。它還教你“筆畫省便”,比如“德”字中間的橫畫可合并,“帶”字的豎鉤能簡化,但前提是“省了不丟辨識度”——這才是行書“實用又好看”的真義。 最見功底的,是它沒丟書法的“根”。教程反復說“鋼筆書法要學毛筆的魂”:楷書的橫畫要學毛筆“起筆頓、收筆駐”的力道,行書的捺畫要藏“一波三折”的影子。連創作部分都教你“計白當黑”,寫一幅字要像“布置院子”,字距行距不是一刀切,疏處能“走馬”,密處不“透風”。這種把硬筆書法放進傳統書法框架里教的思路,讓你練的不只是“好看的字”,更是筆墨里的文化勁兒。 當然它也有老教程的實在——沒有花哨的彩印,沒有網紅字體的噱頭,連字例都是規規矩矩的手寫體,像老師在黑板上一筆一劃的示范。或許在現在看少了點視覺沖擊,但這份“慢”,恰是練字最需要的:書法本就是“慢功夫出細活”,能沉下心讀這類老教程的你,才是真懂“練字先練心”的明白人。 寫到這兒突然想問你:你練楷書時,是總糾結“橫畫平不平”,還是更在意“字的重心穩不穩”?轉行書時,又是不是常被“連筆多了亂、少了僵”難住?其實這本教程早給了答案:楷書是“立骨架”,行書是“添血肉”,骨架立得正,血肉才能活。 不妨在評論區聊聊:你從楷書轉行書時,踩過最難忘的“坑”是什么?咱們一起琢磨這硬筆筆墨里的“平衡道”,畢竟能為這點筆墨較真的你,本就該寫出一手有骨有魂的好字。 附:《鋼筆楷書行書教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書法素材 #硬筆書法 #硬筆楷書 #硬筆行楷 #硬筆行書 #硬筆作品 #鋼筆書法 #鋼筆字帖 #鋼筆作品 #鋼筆行書 #鋼筆楷書 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內容。如果覺得還不錯,隨手點個贊、在看、轉發吧。如果想第一時間收到推送,也可以星標?一下。謝謝你的支持,我們下期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