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星教授:羌活不僅僅是一味解表藥,更可以治療心腦血管病 中藥羌活,性味辛苦溫,具有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的作用,早在《神農本草經》一書中就有記載,說明它在臨床上應用 ![]() 然而,近幾年(20世紀90年代)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龍華醫院創制的“羌活蒲藍湯”(羌活15克,蒲公英30克,大青葉30克), ![]() 《日華子諸家本草》有這樣說法,羌活治“五勞七傷,虛損冷氣”。 葉天士說:“久服脾濕散,所以輕身;心血和,所以耐老”。 現在已知,抗衰老藥的菖蒲、人參等,都對老年動脈硬化有積極的治療作用。 誠然,羌活究竟有無這種作用,尚須做大量工作予以證實。但就目前的印象,本藥具有降壓、改善心腦供血,有預防及治療腦血栓形成來看,這種見解并不是憑空而來的。 2、關于歸經和應用范圍 金元時代醫家張潔古《珍珠囊》,即倡導藥物歸經問題。他提出羌活“入足 ![]() 就《本草經》來講,謂羌活有“止痛”作用。葉天士對此注解說:“……入肺解風寒,所以氣血行而痛止也。” 明代倪朱漠《本草匯言》又謂“羌活功能調達肢體,通暢血脈,攻徹邪氣,發散風寒風濕。” ![]() 所以,對于其他藥味的評價問題,我們也采取了這樣的積極態度,尤其不要被中藥及方劑書的分類方法所約束。 4、主治風寒所擊 把羌活列為祛風散寒的解表藥類,主治外感風寒的太陽經表實證,早在《神農本草經》便明確提出,其后歷代反復應用,可見這是經過數千年臨床考驗的。 目前,國內流傳的上海“羌活蒲藍湯”,就是當今認識水平的最好見證。 據近年的一些藥理報告,指出羌活具有抗病毒作用。所以,對病毒感染性病癥,尤當選用。 ![]() 鑒于文獻上,羌活可治療奔豚與癇證,以及《證治準繩》轉載《局方》經驗:黃連與香薷散治伏暑,如有抽搐者,加羌活煎服一說,很值得重視。 就我目前的認識,羌活可試用于心律不齊。至于可否用于癲癇小發作及胃腸痙攣癥,尚無實踐經驗。 6、在眼科方面的應用 在歷代名著中,運用羌活治療眼病文獻很多。 ![]() (二味起倒睫),麻子(起卷毛),川芎(治頭風),蒼術(明目),甘菊花(清風熱),荊芥穗(治目中生瘡),黃芩(清心退熱),石膏(清胃熱),藁本(治偏正頭痛),甘草(和解諸藥)。 又有“重明散”,“治一切風熱,內外障氣眼疾”。本方由川羌活、川獨活、川芎、射干、仙靈脾、防風、甘草、蒼術等藥所組成。 7、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關于治療中風不語,半身不遂 《藥性論》一書中較早地提到“羌活”治療“賊風,失音不語,……手足不遂,口面?斜,遍身頑痹。” 考中風病證方劑,《千金要方》小續命湯,治中風不省人事,神氣潰亂, ![]() 耗衛。如此死者,醫殺之也”。這種提法不無道理,當予之借鑒。 我在臨床上常用羌活、當歸、五靈脂、葛根、菖蒲、遠志、生熟地為基礎方藥,隨證加減,治療腦動脈硬化,或急性閉塞性腦血管病,確有一定效果。 在觀察的病例中,發現有改善腦血流圖的作用。 對此,我同王發謂、高青山、金麗蓮等同志,曾一道在《新中醫》(1975年第2期)雜志上,發表了“腦動脈硬化癥中醫治療的體會”一文,現略加整理摘錄于下,供參考。 在臨床實踐中,我們體會到中醫藥治療腦動脈硬化(腦供血不足)有較明確療效。 例如:患者劉某,女,52歲,職員。病歷號:211858。 患者因頭暈不適五六年,近來加重,于1974年4月16日來院門診。 患者神清合作,語言清楚,心肺聽診陰性。血壓90/60毫米汞柱。腦血流圖顯示腦血管緊張度增強。 自覺頭暈,耳鳴,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嗜睡,多汗,頭搖身顫抖不能自主,記憶力減退,肢麻,腳腿發涼。舌暗,苔薄白。脈弦沉數而無力。 中醫辨證為內風病證,屬肝腎陰損,血虛挾瘀。 治宜養血、化瘀、熄風。 處方:羌活6克,五靈脂12克,玉竹24克,川芎9克,當歸15克,白薇12克,石斛12克,水煎服。 連用34劑藥后,各癥狀顯著好轉。 至1974年6月1日復查腦血流圖,結果變為正常圖型,說明自覺癥狀的改善與腦供血好轉相平行。于1979年8月下旬,又隨訪病人,病情仍平穩,并已全日上班。 ![]() 所以,我們認為本病屬于祖國醫學“風證”之“內風”病證類。 二 中醫對風證的治療有一種觀點,“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根據這一認識,在治療上應以養血熄風法為妥。《和劑局方》中,有不少這方面的經驗。 結合我們臨床體會,曾擬定了以羌活、當歸、五靈脂為基礎方,命名為“活血熄風湯”。三藥共湊活血化瘀,養血熄風之功。 羌活:具有散風,通痹止痛,升清降濁作用。 ![]() 現代藥理實驗證實,當歸具有使冠狀動脈血管擴張作用。 劑量:一般可用15―20克。若過量,則有滑腸通便作用。故對本品汪昴《本草備要》中,有“潤燥滑腸”一說。 五靈脂:性味咸溫。具有通利血脈,散瘀止痛之功效。 《開寶本草》說:“通利氣脈”。朱丹溪《本草衍義補遺》說:“能行血止血,治血刺痛。”《本草經疏證》說:“性專行血……,味甘而潤。 從現代藥理實驗來看本品,主要能緩解平滑肌痙攣,具有止痛作用。劑量:一般可用10-15克。若過量,有惡心反應。 綜合以上三味藥的功用,系養血活血,通絡熄風功效,頗符合本病的治則。 三 結合臨床的不同兼證,再以本方為基礎酌情加味: 1、腦血栓形成后,或肢體運動障礙,或麻木較甚者,可加赤芍25克,紅花12克,絡石藤45克,片姜黃15克。 2、項背強痛、頭痛顯著者,可加葛根30克,藁本10克。 3、大便干甚者,可加大黃10克(研末,沖服)或用麻仁15克。 4大便稀溏者可加黃連10克。 ![]() 11、伴見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用藥后心絞痛不能緩解者,可加蒲黃10克,郁金15克。 以上,僅是我臨床上的初淺體會。 提示:文中處方,請在專業中醫指導下使用。 方中藥味具體分析 羌活 【性味】辛苦,溫。 【歸經】入膀胱、腎經。 【功能主治】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用于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外用治白癜風,斑禿。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獨活 【性味】辛苦,溫。 【歸經】入腎、膀胱經。 【功能主治】祛風,勝濕,散寒,止痛。治風寒濕痹,腰膝酸痛,手腳攣痛,慢性氣管炎,頭痛,齒痛。 川芎 【性味】辛,溫。 【歸經】入肝、膽經。 【功能主治】行氣開郁,法風燥濕,活血止痛。治風冷頭痛旋暈,脅痛腹疼,寒痹筋攣,經閉,難產,產后瘀阻塊痛,癰疽瘡瘍。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痹痛。 射干 【性味】苦,寒。 【歸經】歸肺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痰,利咽。用于熱毒痰火郁結,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咳嗽氣喘。 仙靈脾 【性味】辛,苦,微溫 【歸經】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 【功能主治】榮筋強骨,起痿壯陽 防風 【性味】辛甘,溫。 【歸經】入膀胱、肺、脾經。 【功能主治】發表,祛風,勝濕,止痛。治外感風寒,頭痛,目眩,項強,風寒濕痹,骨節酸痛,四肢攣急,破傷風。 甘草 【性味】甘,平。 【歸經】入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炙用,治脾胃虛弱,食少,腹痛便溏,勞倦發熱,肺痿咳嗽,心悸,驚癇;生用,治咽喉腫痛,消化性潰瘍,癰疽瘡瘍,解藥毒及食物中毒。 蒼術 【性味】辛苦,溫。 【歸經】入脾、胃經。 【功能主治】健脾,燥濕,解郁,辟穢。治濕盛困脾,倦怠嗜臥,脘痞腹脹,食欲不振,嘔吐,泄瀉,痢疾,瘧疾,痰飲,水腫,時氣感冒,風寒濕痹,足痿,夜盲。 桂枝 【性味】辛甘,溫。 【歸經】入膀胱、心、肺經。 【功能主治】發汗解肌,溫經通脈。治風寒表證,肩背肢節酸疼,胸痹痰飲,經閉癥瘕。 鉤藤 【性味】《閩東本草):"味苦澀,寒。" 【歸經】《閩東本草》:"入肝經。" 【功能主治】舒筋活絡,清熱消腫。治關節痛風,半身不遂,癲癇,水腫,跌撲損傷。 竹瀝 【性味】甘,涼。 【功能主治】清熱豁痰。用于中風痰壅,肺熱喘咳,熱病煩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