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 2025-08-23 媒體:莫把“有事找警察”變成“有事上警察” 最近數起社會熱點事件中,警察連續意外地成為輿論關注的主角。當事人及部分網民對警察的相關行為提出諸多質疑。 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盤姓男子 "曝光鄉政府上班時間大量人員缺崗后被警察上門" 事件上了熱搜。8月22日,"寧遠發布"通報調查結果,稱警察上門是為核查一條公安內部信息外傳情況,盤某某在電話中同意刪除相關朋友圈信息,"走訪過程中全程佩戴使用執法記錄儀,沒有語言恐嚇,未發生過激言語,雙方交流平和"。 而就在上個月底,"博主舉報武大楊某論文造假"和"防城港女司機亮證逼迫讓路"兩起事件中,也發生警察夜晚上門要求當事人刪除相關社交媒體視頻的情節,過程如出一轍。其中,防城港事件已出官方處理結果,認定民警處置過程中“溝通表達不夠規范嚴謹",引起當事人誤解,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上述事件雖并無關聯,引起輿論關注的焦點卻高度相似。當事人及網民對警方做法提出疑問,包括出警是否合理,執法過程是否規范,以及有沒有"公器私用"之嫌。從目前官方通報和媒體報道的信息來看,這些質疑部分有一定依據,部分尚待官方調查給出結論。 客觀來講,上述事件中警察出動并未造成多么嚴重的后果,但輿論反應為何如此強烈?在筆者看來,這背后是公眾對權力任性、權力濫用的天然警惕,以及對法治、秩序的深切向往。這種大眾心理很容易理解,畢竟誰都害怕在自己并不需要的時候被"警察上門",何況是深更半夜。 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來看,類似“警察上門”事件頻頻發生,反映出部分地方官員在治理思維上存在三方面誤區: 其一,治理邏輯誤區。管理社會重"堵"輕"疏",把壓制當治理,遇事首先想到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這是權力傲慢、缺乏治理智慧和耐心的典型體現。古人尚且知道“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作為當今時代的社會管理者,又如何能一味靠警察跟百姓對話? 其二,角色定位誤區。"人民公安為人民"作為公安隊伍始終踐行的履職宗旨,赫然書寫在每個公安局、派出所的大門口。然而,總有個別遺忘初心的官員,把自己當"大王",警察當"家丁",人民為“治理對象”;把服務于老百姓的“有事找警察”,變成服務于個人扭曲理政思路的 "有事上警察" 。須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豈可讓人民警察為個別人所用? 其三,政績觀念誤區。部分官員片面理解治理目標,把表面的"穩定"當作至高追求,不求發展活力,但求"不出事"——尤其是不出負面新聞。在這種政績觀指導下,一有點什么事就派警察上門,完全忘了還有教育、衛生、市監等各路職能部門,當然也忘了還有"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這回事。通過警察強力干預,表面看是高效解決問題,實則暴露了管理方式的簡單粗暴和治理目標的南轅北轍。 要杜絕動輒“警察上門”的錯誤治理模式,必須跳出以上三方面的治理思維誤區,建立正確的治理理念?,F代治理需要在法治背景下取得治理權力和治理權利的平衡,這就要求,當權者要具備法治意識,自覺恪守權力邊界;同時,百姓也要養成公民意識,積極參與公共治理。做到這樣,社會才能在秩序的軌道上穩定運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