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五絕《浣紗石上女》讀記 (小河西) 此詩作于開元十四年(726),時李白“東涉溟海”至越州會稽。浣紗石:傳為西施浣紗處。【《太平御覽》卷47:“孔曄《會稽記》曰: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教習于土城山,山邊有石,云是西施浣紗石。”《太平寰宇記》卷96諸暨條:“苧蘿山,山下有石跡水,是西施浣紗之所,浣紗石猶在。”《嘉泰會稽志》卷9諸暨縣:“苧羅山在縣南五里,《輿地志》云:諸暨縣苧羅山。西施、鄭旦所居,其方石乃曬紗處。《十道志》:句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之諸暨苧羅山賣薪女西施,山下有浣沙石。《太平御覽》云:羅山今名苧羅山。山足有王羲之墓。”《大明一統志》卷45紹興府:“浣紗石在若耶溪側,是西施浣紗之所。”】 浣紗石上女(李白) 玉面耶溪女,青蛾紅粉妝。一雙金齒屐,兩足白如霜。 【注釋】耶溪:若耶溪,也稱若斜溪。出自會稽若耶山,北入鏡湖。此溪因南梁王籍的《入若斜溪》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而名聲遠播。開元中,李白、孟浩然、杜甫先后來此游玩。《耶溪泛舟》(唐-孟浩然):“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杜甫):“若耶溪,云門寺,吾獨胡為在泥滓?青鞋布襪從此始。” 青蛾:青黛畫的眉毛;美人的眉毛。《白纻曲》(南朝宋-劉鑠):“佳人舉袖輝青蛾,摻摻擢手映鮮羅。”《一百五日夜對月》(杜甫):“仳離放紅蕊,想象嚬青蛾。” 屐:木底鞋;泛稱鞋。《顏氏家訓-勉學》:“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宋書謝靈運傳》:“尋山涉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備盡。登攝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后齒。”金齒屐:前端裝有金黃色齒的木屐。《采蓮曲》(宋-丘崇):“金齒屐,翠云篦。女蘿為帶蕙為衣。” 【詩意串述】此詩寫一位越地浣紗女。上聯寫面部。耶溪姑娘面白如玉,青黛畫的眉毛,臉上畫了紅妝。下聯寫腳部。腳下一雙前邊帶齒的金色木屐,兩只光腳雪白如霜。李白寫浣紗女用了四種顏色:白、青、紅、黃。重點是“白”。面白如玉,足白如霜。幾年后,杜甫也去了趟若耶溪。越女留給杜甫的印象也是“白”。幾十年后杜甫在回憶吳越游時,仍禁不住感嘆:“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杜甫《壯游》。) 【參考文獻】鄭敏《關于高齒屐》《文史哲》2000(05) |
|
來自: 小河西 > 《李白讀記(-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