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連著兩篇文章都涉及到了。在《脾胃論》第六章里東垣的展開皆圍繞著,太陰太陽兩大經脈的“厥逆”;羅天益治張耘夫案里提到的“聞木音則驚悸”,則屬足陽明經脈之厥逆。 再加上本系列之前剛好介紹過《素問》的厥論篇,于是想著這意思是不是在提醒我可以來寫一寫經脈的是動病了? 正如在“解構脾胃論”系列里所說的,“是動”,即“該經脈”“動”的意思,而“動”是變化/異動的意思。 《道德經》里有一句著名的話,“反者,道之動”。當事物太過或不及時,就會發展到它的反面。同理,人體由生理發展為病理,亦是因為太過或不及。 所以,對于“是動病”古人分別從“不及”即“厥”與“太過”即“逆”兩個角度來呈現。 記得在介紹厥論篇時,我說“厥逆”的內容在《內經》里可謂是,遍地俯首皆是~!參《發冷與發熱,實則為同一件事兒的兩個側面。》。 其實一路走到這里,古人留下的東西就已經越發明朗起來了。 因為“厥逆”(=兩線)恰恰正是整部《內經》始終緊扣的醫理核心。 以前常聽人說《內經》的內容很“散”,沒什么內在邏輯性或貫通性。就連我個人比較尊敬的學術領軍人物,也認為后世一些作品比如《溫病條辨》的理論邏輯性,相比之下要強得多。 但我通讀完《內經》以后對這樣的觀點就實在無法認同了! 確實沒錯,后世有的作品看起來,其內容結構非常有條理,層層鋪開層層遞進。但這些作品在文字架構井然有序的背后,卻是底層邏輯或基礎理論的混亂、缺失、誤解、扭曲、空白…等等。 與之相反的是,盡管《內經》看起來各篇章之間的關系并不那么密切,也沒有按照什么層級或次第來組裝成同一框架。 但是~~~! 古人在擬寫的時候,在編撰的時候,醫理的底層邏輯就像是天空中的陽光,呼吸的空氣,貫通大陸的江河湖泊…那般,彌不周布,無處不在,字字句句篇篇皆形影不離~! 也就是說,《內經》里的“邏輯性”與“貫通性”,并不是表面的形式化的,而是古人所有文字誕生的土壤。 盡管,若是《內經》的文字內容也能夠像我們如今任一一本優秀的教材那樣,框架清晰,內容逐層遞進逐步展開逐漸深入,必然是會錦上添花的。甚至可以說,真要是那樣的話,過去兩千年來的各種不解誤解,也就幾乎不可能存在了。 但,古人做得已經足夠多足夠好了,剩下的整合結構形式之類的,應該是我們的活兒了。 而且若是非要二選一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底層邏輯高超而貫通的,而不是幾乎建立在殘缺謬誤之上的精美樓閣。 也確實只有當我遇到前者時,我那顆懸著許久的心,才終于能夠開始安定踏實下來。因為流浪了許久之后,你大概是會明白的,什么叫做“家”的感覺~ 當然,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李東垣慷慨的“買一送二”。 本篇我將《靈樞》“經脈篇”里關于“是動病”的內容,制成了文字表格。 需要事先說明的是: 1、諸多癥狀本身就帶有“兩面”性,即“兩線”性 比如“喉痹”,我們第一想到的就是喉部發腫,但其實“痹”字本身說明的是經氣不利。“喉痹”即喉部氣機不得通利,于是我將其列入了“厥”的范疇; 再比如“口干”,一般也是先想到“熱盛”,但“口干”本身代表著“氣”或“津”之不足,所以我也將其列入了“厥”的范疇; 又比如“小便癃閉”,本身雖是水液疏泄之不足,但多是由于水濕痰飲瘀血阻滯而導致的,所以我暫時將其列入了“逆”的范疇; 還比如“身體皆重”,雖必然有水濕或瘀滯阻滯于經絡層面,但古人強調的是經脈不用,因而我將其列入了“厥”的范疇。 對于模棱兩可的表現內容,讀者可自行分配“厥逆”的劃分。 2、凡是疼痛癥狀,皆列入“互爭” 幾乎所有人都聽說過“通則不通,不通則痛”。前者側重于欲行而不得行的“衛氣線”,后者側重于阻滯不讓行的“陰火線”。不過無論是側重于哪一方,痛,都是兩者互爭的表現。 3、以《素問·厥論》篇里的“厥逆”內容,作為補充 在之前介紹“厥論”篇時說以后有機會來合并介紹,這次機會就剛好。因為這兩篇的內容都圍繞經脈之氣的“厥逆”,讀者可進行對照互參。 4、自學延伸 另外,若是有讀者想要進一步自學,或有合適的課題要做,不妨可自行去找《內經》其它各篇里關于“厥逆”的內容。正如我上次所說的,“遍地俯首皆是”。你可以參用我做的表格,也可以用其它的形式,來將有關十二經脈“厥逆”的文字,一一鋪開。 最后要提醒的是: ★★★ 看到任一表現,第一反應的是→處于衛稽,第二推衍的是→一生二,二生三(“厥&逆”同時存在并互為因果互相影響)。 注: 厥=衛氣線不升、陽氣下陷、陽氣不伸…等等 逆=陰火線不降、陰火內生、陰火上沖…等等 肺手太陰之脈 《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汗出,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素問·厥論》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 大腸手陽明之脈 《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余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 《素問·厥論》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痓,治主病者。” 胃足陽明之脈 《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動,欲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余于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素問·厥論》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脾足太陰之脈 《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 《素問·厥論》 “太陰之厥,則腹滿?脹,后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太陰厥逆,?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心手少陰之脈 《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后廉痛厥,掌中熱痛。” 《素問·厥論》 “少陰之厥,則口干溺赤,腹滿心痛。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 小腸手太陽之脈 《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素問·厥論》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膀胱足太陽之脈 《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腘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素問·厥論》 “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 腎足少陰之脈 《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后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素問·厥論》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少陰之厥,則口干溺赤,腹滿心痛。”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素問·厥論》 無 三焦手少陽之脈 《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素問·厥論》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不可以運。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痓,治主病者。” 膽足少陽之脈 《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素問·厥論》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肝足厥陰之脈 《靈樞·經脈》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干,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 《素問·厥論》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內熱。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