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專業且有趣的古錢幣學問題。戰國時期刀幣上的這個關鍵銘文,長期以來均存在“明”字與“易”字(或“匋”字)的學術爭論。 簡單來說,這場爭論的核心是:燕國主要刀幣上的那個文字,不論它如何變異,它究竟是“明”字,還是“易”字或“匋”字的變體? 這直接關系到這種刀幣的釋讀、鑄地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戰國貨幣體系。 下面我將詳細闡述雙方的觀點、論據以及目前的學界共識。 一、 “明”字說 (傳統主流觀點) 這種觀點認為,刀幣上的文字是“明”字的古體或變體。 銘文形態: ["明"字刀幣常見銘文](圖示為常見燕“明”刀背面銘文) ![]() 最常見的銘文是“右明新冶”或“左明新冶”(“新冶”也有釋讀為“司鏹”、“工冶”等,但“新冶”較通行),其中的第一個字被釋讀為“明”。注意如下圖“燕方足布”左幣面之“右明”的寫法。 ![]() "明"所從日從月就有圓圈里有點、上面一個半圓平底右筆拉長一豎筆勾或無小豎筆勾兩種版式形成一個勾為月形;左側一圓圈,圈內有點。 二十一世紀初,又有人曾發現了燕明刀的一個新版面文(見圖一中2), ![]() 似乎為直接釋讀面文找到了有力佐證。新版面文左邊圓圈里有點、右邊月形中有一小豎筆。令此面文從日又從月再無可爭議。 與甲骨文、金文等"明"字寫法比較,筆劃結構一致(見圖一右側3、4、5),"明"字的字形變化不大,一脈相承。 無疑當讀"明"。"明"字的圓圈里無點、月形中無一小豎筆的常見版應該是新版的簡書體。 當然,如《先秦貨幣通論》第246頁中所述“早有學者將燕明刀面文釋"明",如古文字學家黃錫全等。可是他在釋義上過于牽強:"提出"明"也有兩讀,一讀明,會日月光明之義;一讀眼,從日,月聲,月聲兼有義,象偃月眉形。明(月聲)、眼、匽讀音相近,從月聲的"明(眼)"可讀與匽國之匽(燕)同"。 ![]() 論據: 1. 字形類比:持此觀點的學者將刀幣上的文字與同期青銅器、璽印、陶文上的“明”字進行對比,認為其結構(尤其是“日”“月”或“囧”“月”的組合)與“明”字相似。 2. 鑄造制度解讀:“右明”和“左明”被解釋為燕國掌管鑄造錢幣的官署機構,即“右明”司和“左明”司。“新冶”則可能是指負責鑄造的工匠或職官(“新”為管理,“冶”為鑄造)。這與戰國時期盛行的“物勒工名”制度相符,體現了官方的質量控制。 3. 歷史慣性:自清代以來的許多錢幣學家和著作都沿用“明刀”的稱法,此名稱已深入人心,成為最廣泛的俗稱。 含義:如果它是“明”字,那么這種刀幣就被稱為“明刀”,是燕國的標志性貨幣。“明”可能代表燕國的一個特定鑄地(如“明都”),也可能是一個吉語或官署名稱。 二、 “易”字說 (或“匋”字說,強有力的挑戰觀點) 這種觀點認為,傳統釋讀為“明”字是錯誤的,它應該是“易”字或“匋”字的某種寫法。 銘文形態:學者們重新審視字形,認為左邊的偏旁不是“日”或“囧”,而是“阜”(表示山丘或階梯)的簡寫或變形;右邊的偏旁也不是“月”,而是“勿”或“昜”的省寫。整體更接近“**易**”字(古文字中“易”與“匋”有時相通)。 論據: 1. 古文字學證據: 這是最核心的論據。通過對戰國文字更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利用出土的大量簡牘、帛書文字進行交叉比對,許多古文字學家(如朱德熙、裘錫圭等先生)指出,該字形與同時期確鑿的“明”字寫法差異較大,反而更接近“易”或“匋”的典型結構。 2. 地理歷史證據: 燕國的都城是“薊”(今北京),但其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都城叫做“易”(今河北易縣)。燕國歷史上曾多次遷都于薊和易之間。如果銘文是“易”,那么“右易新冶”和“左易新冶”就完美地指向了燕下都(武陽,在今易縣)的鑄幣作坊。 這在地理和歷史邏輯上都非常通順。 3. 貨幣體系整合:“易”字說能將這種刀幣與燕國的核心政治地理更直接地聯系起來,解釋了為何它是燕國最重要、數量最多的貨幣——因為它直接由都城鑄造。 但因燕國在戰國時期,是戰國七雄之一通過“齊國戰役”,于公元前664年,山戎侵擾燕國,燕莊公向齊國求援。齊桓公率軍擊敗山戎,并滅掉孤竹、令支兩國。公元前355年,齊國再次入侵燕國,在林營之戰中敗退,燕國又占了齊國。在齊國鑄“易刀”也是完全可能之事。 含義:如果它是“易”字,那么這種刀幣應更準確地稱為“易刀”,是燕國都城“易”地所鑄的貨幣或在齊國地盤內鑄錢冠“易”字等同于易刀。 三、目前的學界共識與現狀 盡管爭論仍在,但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1. 學術界的傾向:當今主流的古文字學和歷史學界,更傾向于支持“易”字說(或“匋”字說)。其古文字學上的證據更為堅實,與歷史地理的契合度也更高。傳統的“明”字說被認為是一種長期的誤讀。 2. 錢幣學界的習慣:然而,在錢幣收藏和普及領域,“明刀”這個名稱已經使用了數百年,具有極強的慣性和標識性。因此,在談及這種刀幣時,藏家依然普遍稱之為“燕明刀”,但這更多是作為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而非對其文字的最終考釋。 如下面這一枚來源于古遼金核心區赤峰出土的刀幣——正面銘文“十齊化”,背面為古文釋讀為“易”或“明”字。(內蒙古赤峰在戰國時期屬于燕國的右北平郡 ,首府位于寧城黑城 。 該區域位于今赤峰市南部,長城從該區域穿過)。 在目前公開發表的考古報告、十多本古錢幣譜錄及學術研究中均無明確記載,屬于極為罕見的類型(或可能為未被正式收錄的地方鑄幣)。也有人誤傳為“齊明刀”,這種刀背多有方折明(上橫筆直,直角折為豎筆后拉長尾為勾,左筆斜豎形成一三角形,左下一圓圈中無點)。它極可能是燕國鑄幣?,也可能實為燕占齊時期(前284-前279年)莒地齊人所鑄,如是莒地齊人所鑄,則是融合了燕制面文與齊制之背文。所以,在莒刀當中的齊字,就不是指齊地,更不是指齊國,是平齊,等于的意思,也反映出戰亂中的貨幣演變??。 史載,春秋初期,山東大地,方國眾多,其中比較有名的是齊國,魯國與莒國,三國當中齊國實力最弱,魯國居中,莒國最盛。 莒國鑄幣皆為刀幣,版式繁雜,錢文多樣,有一些至今無法釋讀,莒刀實為齊大刀之祖,面文“十齊化”三字,背文為方折“明”或“易”字的就是其中較為少見的一種。 因系最早清嘉慶年間發現于山東博山得名為“博山刀”?(或稱齊明刀)。 博山刀“十齊化”背“易”錢是春秋戰國時期莒國鑄造的刀幣中的稀有品種,其核心特征在于背文“十齊化”,表明貨幣價值與兌換關系。 ![]() 錢幣上的“十齊化”之“十”代表的是數量(這一點與戰國時期以計重為錢幣單位的記錄相佐,因而存在爭議。但無特別的史書記載的實證的前提下,也不能輕易排除)。 “齊”字有兩種含義,第一是平齊,等于的意思;第二是指齊地,地方名的簡稱,我傾向于第一種含義。 “化”字是公認的貨幣的意思,應該是早期貝幣的名稱,因為戰國還有賹四化,賹六化等等,都應該是指一個貝幣的意思。所以,“十齊化”錢文就可以解釋為是一刀等價于十個貝幣,也就是一刀等于一朋,等于十個貝幣,這符合早期貨幣的計數制。莒刀還有多種,錢文也有多帶有“齊”和“化”字的。 有位張弛先生著有一書《中國刀幣匯考》。在書中述道: “乙型齊易刀是仿晚期尖首刀和早期甲型燕易刀而鑄行的。“易”字早在齊尖首刀上即已出現,說明齊國仿鑄燕國鑄易刀幣的時代也較早,大概燕易刀幣出現不久,齊國民間即有仿鑄”。 “因為乙型齊易刀幣的鑄時、鑄地不同,所以其類型亦呈現出較復雜的狀況。過去許多學者僅把此類易刀幣劃為一種類型”(實際有多種)。 “因(此)幣最早在博山發現,故稱其為“博山刀”。自1960年河北滄縣肖家樓出土一批乙型齊易刀幣后,該報告者將其劃分為三式,而后石永士、王素芳又將乙型齊易刀劃分為四式。 所以,我贊同前文中“十齊化”之“十”代表的是錢幣面值是數量,“齊”有兩種含義,第一是平齊,等于的意思。等于什么呢?考慮到齊被燕所占,它應是等同于燕國所鑄錢幣。 “十齊化”“易”字幣的特征是刀身瘦狹,面文“明”字直立方折,背文多樣(如“莒冶齊化”“齊化共金”等),“十齊化”屬于其中稀少版式??。 此錢實物藏品長13.6cm,寬1.72cm,厚2.0mm,重16g。尺寸參數與下述山東牟平出土的素背“齊易刀”重14.4g相近。 也與互聯網一位藏家發出的同款幣形制?,長約13.8cm,重約14g相似。 ![]() ![]() ![]() 其材質為青銅,磁不吸,無鐵質。具有自然流通痕跡,表面被厚重的綠銹包裹,老態龍鐘,具有耄耋之美。 此種幣在錢譜和網絡上載文罕見。我總結了它與典型齊刀的主要區別如下: ![]() 另外,這種博山刀“十齊化”背“易”錢,還有存于博物館的山東牟平出土的素背“齊易刀”的“易”字相似。 ![]() 又與藏于天津博物館的齊易刀I式,背“齊”幣的“易”字相似。 ![]() 還與藏于天津博物館的齊易刀II式相似,幣文待考。 ![]() 所以稱為“齊易刀”似乎也沒錯,它們是客觀存在的戰國“齊”,“燕”合體的青銅刀幣。是歷史遺珍! 3. 謹慎的表述: 在專業的考古報告和學術論文中,學者們通常會采用更嚴謹的表述,如稱之為“面文'某’字的刀幣”,或者直接注明“舊釋為'明’,今多釋為'易’”。 總結 ![]()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從學術嚴謹角度出發,應該知道這個字更可能是“易”,指代燕下都“易”。 從日常交流和文化普及角度,繼續稱它為“明刀”也完全沒有問題,因為這是一個已經符號化了的歷史名稱。 這場爭論是古文字學、歷史學與錢幣學交叉互動的絕佳案例,展示了學術研究如何不斷修正我們的歷史認知。 祖國古幣鑄幣史源遠流長,存世古幣千枝萬葉,隱藏著諸多待解之謎。這是真正的意欲傳承和保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收藏家的使命也是宿命。 探索和學習均無止境。只要生命長存,我們就不能終止。 注:本文中引用的錢幣圖案,除注明出處的外,其他均來源于不知名的作者上傳凸片。它們支撐了本文論述的客觀證據,特在文末致以誠摯的謝意。如有侵犯,請在 2025年8月23日撰稿于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