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群居動物,所以,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在想辦法避免獨處,他們無法忍受孤獨; 害怕內心空虛,盡管現在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娃、不社交,卻會養寵物、夜場買醉、沉迷手機,嘴上說著一個人挺好,深夜就emo。 ![]() 其實,這些都是低質量的獨處,只會讓你內耗更嚴重,甚至會患抑郁癥,而高質量獨處,能夠使人進步,靈魂得到升華。 那什么才是高質量獨處? 如果你熬到一個人喝茶、一個人散步、一個人旅行、一個人看書,一切順其自然,隨心而活,那么恭喜你,學會了高質量的獨處,你能從中獲得無與倫比的快樂與幸福。 獨處使人明智 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耳邊充斥著各種聲音,人人又帶著面具,更加無法辨別真假、好壞; 漸漸的,我們失去了觀察力、判斷力、分析力等等能力,這比信息繭房還可怕。 就像作家王朔,《動物兇猛》之后再無高評價作品,他雖然也選擇了獨處; 但是思想上卻不消停,不斷嘗試各種風格的寫作手法,導致風評一而再再而三下降; 他心更是不靜,曾看到樓下的修鞋匠都覺得煩躁,扔給其三萬還擔心回來吵他。 盡管如此,獨處卻還是賦予了他一點明智,就拿感情來說,早年在情場很是得意; 前妻是校花沈旭佳,陪他度過了籍籍無名的時代,后來有了點名氣,又移情徐靜蕾; 還曾高調說“我軟飯硬吃”,如今孑身一人,他明白了“人生這出戲,自己還是演砸了。” 這就不難看出,高質量的獨處可以讓人深度反思,突破認知局限,與此同時; 獨處讓人沉淀下來,通過反復思考細節、整合碎片化知識、透過現象看本質,你才會看到真相,形成獨立的思考能力,你才會變得越來越明智。 獨處讓自己更有價值 高質量的獨處,也是讓你通過反思,發現自己的缺點、思維盲區后,再進行“查缺補漏”; 通過有目的的學習,提高了個人核心競爭力,從而讓自己更有價值。 典型的例子,莫過于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她號稱中國企業“鐵娘子”,曾說過: “我沒什么朋友,親戚沾不到我的光,也疏遠了,在孤獨中才找到自己的價值;” “沒有了無用的社交,也沒有了是是非非,你就能專注眼前、考慮未來的事情。” 其實,那些科學家、作家、成功人士,幾乎都是長期處于高質量獨處,魯迅說過“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弱者需要熱鬧、物質來填補空虛,還會像烏龜一樣縮在人群中規避風險,陷入精神內耗無法自拔。 ![]() 反觀真正的強者,不僅不懼怕孤獨,還會樂在其中,高質量獨處使他們獲得了更強的能力和能量,再大的風浪都難以打倒他們。 而這又恰恰說明,強者具有更高的價值,當生命價值高了,物質會越來越豐富,社會地位也越來越高,你所想要的一切,很輕松就能拿到。 獨處增加生命厚度 美國著名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獨居了兩年零兩個月,住在自己建造的木屋; 過著極簡生活,靠雙手獲取食物,他在這期間感受到“衡量孤獨不是人與人相隔的距離”。 一個人喝茶、一個人散步、一個人旅行、一個人看書,他們的靈魂并不孤獨,內心也不寂寞。 再看現代人,觥籌交錯、夜舞笙歌,看似熱鬧,可身在其中的人們,內心是空虛的; 精神是寂寞的,他們無法感受到生命本真,時間久了就會焦慮、抑郁、迷茫,時不時就問自己“人為什么要活著”。 所以,梭羅再次返回都市,對人、事、物,乃至生命,都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一雙凡人的眼睛可以看到靈魂深處,進而提出“人要活的深刻而非活的忙碌”的核心思想。 因此,高質量的獨處會讓你探索到內心深處,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也會慶幸自己活著; 從而學會了真正的順其自然、隨心而活,這無形中增加了生命的厚度。 最后,引用《瓦爾登湖》的一句名言:
若你無法遠離生活的瑣碎,難以抵抗物質的誘惑,沒辦法做到高質量獨處,那么,你一輩子會有無窮無盡的煩惱。 相反,當你學會高質量的獨處,與自己對話,深度剖析自己,用心看世界,與書籍、大自然為伴,你的靈魂就會得到升華,人生也就更有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