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泉區下轄3個鄉鎮38個行政村40個自然村,其中潞王墳鄉12個行政村,耿黃鎮12個行政村,大塊鎮14個行政村16個自然村。這40個自然村名都如厚重的歷史書卷,鐫刻著自然饋贈、人文傳承與歲月變遷,其命名規律多元,村名承載獨特故事,串聯起過往與今朝。 以自然地理特征命名 鳳泉區地勢北高南低,地形與河流深刻影響村落命名。潞王墳鄉的前郭柳村、后郭柳村,名字與自然環境及姓氏相關。早年此地河渠縱橫、柳樹成林,郭氏遷此后依柳林定居,初名郭柳。后人口繁衍,沿河道形成兩個聚落,上游地勢較高者稱后郭柳,下游者稱前郭柳。 耿黃鎮尚介村,唐朝前后南邊低洼積水成海,因瀕臨海邊稱“介海”,又因處海北岸名“北介海”。元末明初村莊毀于戰火,明洪武年間山西洪洞遷民建村,形成介海、尚堡屯、南莊三個聚落,1949年介海與尚堡屯(含南莊)合并,取兩村首字定名尚介。 大塊鎮的大塊村,隋開皇十年稱南塊村,明永樂初年因村落規模擴大更名。其名來源有二:一是因溝洫臺田的獨特地貌;二是借“重耳乞食得塊”的典故。北部的小塊村,隋時名北塊村,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遷民至此,以姓氏分稱潘塊、苗塊等,清康熙年間苗、郝小塊合并,清末定名小塊村,因南鄰大塊且規模小而得名。 大塊鎮的北招民莊、東招民莊、西招民莊,名字源于移民墾荒史。北招民莊曾是湖泊洼地,明萬歷三十八年官府豎招民旗,允墾荒三畝只交一畝糧,王姓逃荒者首居,形成招民莊,后因南邊出現招民莊,依方位更名北招民莊。東、西招民莊所在地曾是太行山泄洪洼地,常年水患荒蕪,明萬歷年間官府征招百姓遷此,擇東西兩塊高地定居,合稱招民莊,清末因北邊有招民莊更名南招民莊,1958年依方位分稱東、西招民莊。三村記錄了先民艱苦創業的歷程,是地名文化的特色部分。 以漢族姓氏命名 受傳統宗族觀念影響,鳳泉區多以姓氏命名村落。潞王墳鄉李士屯村始建于北魏,初名李氏屯,又稱青龍鎮。一說因李氏攜四子定居得名;另一說因婦女帶四子守段家墳、賣飯為生得名。明洪武年間山西洪洞遷民至此,村名沿襲。明成化年間,古鐘文字將“氏”誤作“四”,成李四屯,清初因字音相近演變為李士屯。 耿黃鎮耿莊村,最初因位于戒海寺西稱西戒海,明洪武元年因耿姓居多更名耿家莊,清乾隆年間又有耿姓遷入,民國元年定名耿莊。 耿黃鎮何屯村歷史逾1800年,清乾隆《汲縣志》載建于漢。早年因洪水成海,稱戒海村或后戒海(處海北),明初為汲縣插花村,明弘治六年何姓遷入且人口漸多,更名何家屯,清宣統元年定名何屯。 大塊鎮北原莊村,明初原氏從山西洪洞遷此,開墾荒地形成村落,以原氏定名原莊,1980年更名北原莊村。 大塊鎮東郭村,宋朝末年,郭姓遷居于此,漸成村落,因居所位于原莊東部,故得名東郭。 ![]() 大塊鎮孟莊村因孟姓居多得名,清初范、孟兩姓遷此,后范姓遷出,孟姓定名孟莊。孟莊村下轄2個自然村,羅小莊,清道光年間羅姓從輝縣東關遷來,因全為羅氏家族初名小羅莊,清末民初稱羅小莊;王小莊則因聚落小且全為王姓得名。 大塊鎮北閆莊村,清初閆氏從小冀閆莊遷入塊村營,清光緒年間輾轉遷此定名閆莊,1980年因與小冀閆莊重名,依方位更名北閆莊,見證了家族遷徙與融合史。 以人工建筑及姓氏與建筑結合命名 潞王墳鄉金燈寺村因村北金燈寺得名。據傳東漢后期建寺時,一青年在鳳凰山得金環寶石,雕成寶蓮神燈掛于廟門,故名金燈寺。漢獻帝建安四年,關公之子關索隨母尋親至此,母病故寄葬,寺又名關索金燈寄母寺。 耿黃鎮東魯堡村、西魯堡村、南魯堡村,名字源于南北朝時的魯堡。北齊封魯王,村域筑城堡名魯堡,明洪武年間有魯堡社和三魯堡之稱,明萬歷年間山西洪洞遷民在百官寺東、西、南形成聚落,依方位定名。其中東魯堡曾因周姓多稱“周魯堡”,南魯堡因王姓多稱“王魯堡”。 以歷史事件或軍事、政治設置命名 鳳泉區大量“屯”村因移民定居或軍事屯墾形成。耿黃鎮楊九屯村,明萬歷年間山西洪洞楊氏九戶遷此定居,名楊九屯,曾稱楊小屯,1949年恢復原名。小黃屯村,明初黃姓二兄弟逃荒至此成村,名黃家屯,清雍正年間老二居東稱東黃屯,清光緒年間更名小黃屯。大黃屯村始建于唐,原名黃家屯,后與尚堡、賈莊等合并統稱大黃屯。大塊鎮的王小屯村等,多是因歷史上的移民定居或軍事屯墾而形成。 潞王墳鄉分將池村與武王伐紂相關,公元前1046年武王在此西山水池處分兵,得名分將池,東漢末年村東建分將祠祭祀陣亡將士,故又名分將祠。另一說戰國時此地是趙魏長城分界線,名分疆池,明洪武至永樂年間成村落。 潞王墳鄉東同古村、西同古村,明洪武年間山西洪洞遷民定居,一說為懷念故土名尚同古(意為洪洞人從老家遷此);另一說因武王伐紂時設進軍鼓得名。民國末年原村分兩聚落,東邊稱東尚同古,后簡化為東同古;西邊稱西尚同古,新中國成立后簡化為西同古,承載移民記憶與古老傳說。 潞王墳鄉堡上村,清乾隆十一年新鄉縣在峙兒山下建堡,派5名士兵駐守,其中4人(郭、劉、孟、龐)定居,初名峙山堡。清乾隆三十年王氏遷此,因聚落在山上,口語稱堡上,1960年正式更名,記錄了軍事防御史與家族定居史。 耿黃鎮東張門村、西張門村、南張門村,據傳武王伐紂時在此設帳屯兵,有東、西、南三帳篷,稱東帳篷、西帳篷、南帳篷,后改“帳篷”為“張門”。三國時有張門屯之稱,明洪武四年山西洪洞遷民至此,依方位定名。 大塊鎮陳堡村歷史悠久,唐時已有居民,宋時因地勢險要成屯兵高地,得名“陳堡”;明洪武年間郭、王、梁姓從山西洪洞遷此,稱東陳堡;明萬歷年間分化為前陳堡、后陳堡、郭莊,設陳堡鋪;清同治七年村民筑寨御亂,恢復“陳堡”原名,見證從軍事要塞到移民家園的變遷。 大塊鎮塊村營村,唐時石、白、蔡、唐四戶分居幾塊高地,稱塊村;明初龔姓百戶官在此扎營,周邊村落集聚合并,稱塊村營,見證歷史變遷。 大塊鎮石莊村,明洪武年間塊村營石姓秀才因調解民事失敗遷此建村,名“石家莊”;清康熙年間段姓船工落戶延續此名;清末簡化為“石莊”,見證村落發展歷程。 以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命名 潞王墳鄉老道井村名源于傳說:一說明洪武元年,三通碑院寺院的老道掘井解缺水難題,村以井名;二說明朝西半坡寺的道士在此打兩口甜水井,成村后以“老道井”為名。清嘉慶二十五年韓氏從彰德府遷此,正式定名。 潞王墳鄉王門村,唐開元年間建村,以定興寺為中心,住戶分散方圓9里,名九里王明鎮;宋末毀于元兵南侵,元代黃姓興起更名黃明鎮(又稱黃門);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派胡大海剿滅黃姓,村莊再毀;明萬歷年間許、李姓從山西洪洞遷此重建,為避歷史包袱簡化村名為王門,承載滄桑記憶。 以帝王途宿與皇戚關系命名 潞王墳鄉墳上村與明代潞王相關。明萬歷四十年潞王朱翊镠在此修陵,派人看守;清廷多次拆賣潞王墳未果,清順治十三年五臺山真息和尚以480兩紋銀買下,改西墳大殿為萬圣庵;清嘉慶年間輝縣張姓農民到此為和尚種地,成村初名潞王墳村,1949年更名墳上村。 以著名人物命名 鳳泉區雖無直接以著名人物命名的村落,但部分村名與人物傳說相關。金燈寺村有關公之子關索的故事,彰顯歷史人物的文化影響。 潞王墳鄉五陵村,約建于東漢末年,明洪武年間已有村名,明代從原村址遷現址。初因西、南、北多崗名五龍崗;另一說戰國時信陵君葬此,劉邦安排五人守陵,守陵人成村后名五陵,承載千年人文記憶。 大塊鎮秀才莊村,據村北金華寺石碑記載,元朝齊、聶、許三姓居住,后聶、許遷出;明萬歷年間魏氏從山西洪洞遷此,此后文風興盛多秀才,得名秀才莊(又名秀林鄉),體現文化底蘊與對知識的尊崇。 鳳泉區的每一個村名,都是歷史長河的璀璨明珠,見證朝代更迭、家族興衰與文化傳承,承載著居民的記憶與情感,共同勾勒出這片土地獨特的人文畫卷。 ![]() 據《新鄉市鳳泉區地名志》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