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趙孟頫,書法圈幾乎無人不知——這位元代書法界的“頂流”,一生作品無數,堪稱古代書法界的“高產博主”。 而他的行草《相州晝錦堂記》卷,更是被不少人看作是他晚年最成熟、最見功力的代表作之一。 ![]() 寫下這幅字的時候,是元仁宗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趙孟頫已經67歲——距離他去世,僅剩兩年。 有人說,這幅字是他用幾乎一生的修煉,寫給時間的一封情書。 ![]() 筆鋒之中,既有王羲之《蘭亭序》的流美瀟灑,又有《圣教序》的端莊結構,甚至還帶點唐代李北海的剛勁力道。 一句“方圓并用,揮灑自如”根本不足以形容它的精妙——那不是單純的熟練,而是一種駕馭筆墨的從容。 ![]() 但,就是這樣一位書法大師,居然也有人“看不上”? 不少學者批評他:“學二王學得太像,但沒自己的創新”“用筆太甜美、太圓熟,缺乏風骨”…… ![]() 甚至前陣子還有某當代名家公開吐槽王羲之,說他“寫得陰柔,有脂粉氣”——好家伙,連書圣都敢懟,還有什么不敢說的? 其實說實話,審美這件事,本來就是“各花入各眼”。 你喜歡大漠孤煙的蒼茫,他就愛小橋流水的婉約;你推崇顏真卿的磅礴正氣,他沉迷趙孟頫的精致典雅——這有什么問題呢? ![]() 難道非要一個文人寫出武將的氣勢?難道溫潤典雅就不算大氣? 趙孟頫這幅《相州晝錦堂記》,真正厲害的地方就在于:他把“法度”和“性情”控制得恰到好處。點畫精到、不急不躁,分明是一種深藏在筆墨里的“中庸之美”。 ![]() 他不是不會寫剛猛的字,他是選擇了屬于自己的表達。 細節處見真章,流暢卻不浮滑,沉穩卻不呆板。 時至今日,我們仍在爭論:書法的美到底有沒有標準?繼承與創新,到底孰輕孰重?——而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就藏在趙孟頫的這一筆一畫之間。 ![]() 你覺得書法一定要“創新”嗎?像趙孟頫這樣,把前人的風格寫到極致,算不算一種成功?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 ![]() ![]() |
|
來自: 修行者千福 > 《書法美術攝影等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