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失敗而難忘的藍田之旅 乾州蕞娃 (三)失之交臂的焦岱大集 離開坡底村之后,小卒過河駕車,我們準備去攀登東峰山。全程24.5公里,沿途經過將軍嶺隧道、107省道、向陽22號路、濱河大道、關中環線和溫泉大道。 途中,小卒過河經過一個路口的時候,指著路邊的廣告牌告訴我們一些焦岱大集的情況。焦岱大集在我的攻略之外,所以只能靜聽他的介紹,自己卻一點也插不上嘴,這讓我多少有點失落。 ![]() ![]() ![]() ![]() ![]() ![]() 據小卒過河講,這里的焦岱大集很有名氣,央視曾經報道過。每逢三、六、九開集,這里不僅是買賣商品的場所,更是體驗關中地區傳統民俗文化的窗口。在這里,不僅可以看到農副產品(糧食、蔬菜、水果、家禽、家畜)、特色美食、木材家具、日用百貨、服裝布匹等關中平原村鎮集市上的交易情景,最難能可貴的是在這里可以看到山民們售賣的山珍野貨。包括野菜(香椿、白蒿、薺菜、野蒜、洋槐花、油菜苔)、野生菌類、堅果(核桃)、中藥材和特色植物(黃芩、丹參以及制作“神仙粉”的樹葉)。在這里,還可以品嘗到焦岱爛牛肉、油糕、洋芋糍粑、蕎面饸饹、神仙粉等地方美食。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外出旅游的目的就是從自己熟悉的“此處”來到陌生的“彼處”。離開時,我們懷揣著對“彼處”的憧憬,渴望體驗到新奇的生活與差異化的人生,但繁華散盡,卻發現最終收獲的也不過另一種千篇一律。我們都在彼此的人生風景里短暫地穿梭。你所厭倦的日常,正是他人眼中的風景;而你向往的遠方,也不過是另一群人的尋常。既然誰都無法例外,索性我們就讓自己混跡于茫茫人海之中。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 (四)溫泉小鎮湯峪 很早就從就岳父、岳母那里聽過湯峪鎮,知道那里的溫泉療效很好,他們曾多次到那里洗溫泉,家里還有從湯峪買的藍田玉石制品(價值幾何就不可而知了)。 后來,自己也通過一些書籍資料知道有關湯峪溫泉的知識。據說早在唐代時,這里的溫泉就已經很有名了,也是古都長安的名勝之一。 “桃花三月湯泉水,春風醉人不知歸”據說寫的就是湯峪溫泉。湯峪溫泉水溫58C,含有幾十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每年都有數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旅客慕名前來洗浴、治療。 近年來,湯峪鎮已發展成為集溫泉療養、休閑度假、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小鎮。大大小小的溫泉酒店、療養院、度假村遍布全鎮,游客可以在這里泡溫泉、做理療,放松身心,緩解疲勞。在看到湯峪鎮寬闊的馬路、干凈的街道、高大雄偉的建筑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了這里有一些爛尾工程。 ![]() ![]() 我們是進入湯峪鎮是要解決吃飯問題的。畢竟抵達這里的時候已經十點多了,這個時候不吃飯,爬山就會面臨著體力不支的麻煩。作為陜西人,我們自然是要吃面的,但這里的面館比較少(關門的店面也不少),我們也是找了很久才找到一家開門營業的面館。面的品質自然是和咸陽的沒辦法比。好的一點是,這里作為景區,面價還算是比較公道。 近年來,受社會運行壓力的影響,更多的人們熱衷于窮游。首先,這是尋求心理慰藉與情緒釋放的需要。在經濟下行、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人們普遍感到壓力和焦慮。旅游成為了許多人逃離日常壓力、尋求情緒療愈的重要方式。通過親近自然、短暫換環境,能有效放松身心,為生活“按下暫停鍵”。 其次,這是經濟壓力下的現實選擇。他們大多會選擇離家不太遠、行程較短(一~三日游)最好是不收費的景點游玩,游玩的方式主要是徒步旅游,經常會自帶飲用水,自己動手做飯,以此減少成本。 最后,價值觀的轉變與“性價比”追求的結果。部分旅行者的消費觀念更趨理性和實用主義。他們認為旅行體驗本身比奢華享受更重要,不愿為過高的住宿、餐飲等支付溢價,追求“花錢花在刀刃上”。 (五)東峰山攬勝 在廣場的西側馬路邊,我看到一座雕塑,好像是一只蒼鷹,只是不知道這樣的雕塑和湯峪鎮有什么關系。 ![]() 據史料記載,廣場南側的龍泉寺建于盛唐,曾經是華嚴寺別院,住寺僧眾從華嚴宗祖庭華嚴寺選派。秦王李世民在湯峪挖塘建池,因沐浴圣水后,益發強健,體悟人生,最終得以登上皇帝的寶座,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貞觀之治”。后禮請華嚴宗初祖杜順大師為國師,賜號“帝心尊者”,并在石門湯泉建華嚴別院龍泉寺。建成后的龍泉寺歷代佛事隆盛,高僧層出不窮。按道理,這樣的寺院將會是香客眾多,只是不知道為什么龍泉寺并不對外開放。 ![]() 東峰山是石門關的右側門戶,海拔2100多米,是附近諸山的最高峰。我們從廣場東面的山坡上山,山勢并不是很陡峭,有人騎著三輪車從山上下來。 走不多遠,我們就看到了一座不大的房子,房前有一焚香爐,頂部刻有“老龍池”三個字,里邊有塑像。有人在這里磕頭作揖,有人在這里取水。據說這水終年不息,清澈甘甜,相傳飲之可祛除疾病,精神煥發,有“神水”之稱。 ![]() ![]() ![]() ![]() ![]() 再往前走,就看到了東峰山古廟。據說此寺是秦代初建,廟宇達房舍20余間,神像50余尊。現在的廟宇是1985年重建的,民間稱其為“點兒山”。廟門前左邊一座焚化塔,用于善男信女燒紙燃香之用,右邊掛一口大鐘,原為明萬歷年間文物,現為仿原鐘重鑄的2800多斤鐘聲傳至十里之外。每年有兩次廟會,一次是農歷三月三,另一次是農歷六月十九。 ![]() ![]() ![]() ![]() 從古廟左側臺階攀援而上,便可以達到山頂。臺階路只是短短一段,走不多遠,就變成了土路。途中還看到一間廢棄的房子,不知道做什么用的,也許是護林員一類人居住的,也許是荒廢的廟宇。 途中見到很多不知名的植物。如三葉木通(果、根、莖、種子均可入藥,特別是果實,具有美容抗癌作用)、秦嶺鐵線蓮(莖和根藥用,有行氣活血、祛風濕、止痛作用,治跌打損傷、痕滯疼痛、風濕性筋骨痛、肢體麻木等功用)、陜西紫堇(全草可入藥,具清熱解毒、止癢、潤肺及止咳功效)等。在山頂我還發現了杏樹,應該是人工栽植的,我摘了兩顆青杏,酸得很。 登臨山頂,可以看到腳底的湯峪水庫碧波蕩漾,遠處群山環繞峰巒起伏,有山有水,令人心曠神怡。回轉身子,看到的是湯峪鎮櫛比鱗次的現代化建筑,不得不感慨社會民生的發展進步。 ![]() ![]() ![]() ![]() ![]() ![]() ![]() ![]() ![]() 下山時,原路返回至東峰古寺,余下的路是石頭砌成的臺階路,比土路更難走,無奈只能按照小卒過河的建議走“之”字形路線。半山腰有一座土地廟,很簡單的那種。 朝天門的石牌坊高大巍峨,有一撥游客圍坐在牌坊下的石桌旁聊天喝茶。有一婦人在旁邊摘洋槐花。 ![]() ![]() ![]() 之所以說這次藍田之行是失敗的,是因為我們沒有按照原計劃完成藍田古道的穿越;說難忘,是因為缺憾也是一種美,因為有了缺憾,就有了彌補缺憾的想法,也就有了下次的藍田之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