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電子版教材就是今年秋季新學期啟用的修訂版。有不少變化,比如第三單元三篇課文都換了,第八單元換了兩篇。教材選文等做這樣的修訂,一定承載了編者精思熟慮的意圖,教師暑假備課應好好研究。統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一、理論依據:明確單元教學的底層邏輯本單元整體教學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為綱領,聚焦 “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 四大核心素養,落實二年級學段目標,如提升識字能力、詞語積累能力和對自然事物的感知表達能力。緊扣教材單元 “雙線組織” 特點,明線為 “親近自然、熱愛生活” 主題,暗線為 “掌握多種識字方法” 和 “積累并運用常用詞語” 的語文要素,遵循單元內文本從認識自然事物到掌握識字方法再到積累運用詞語的梯度關聯。結合二年級學生 “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對生動有趣的自然事物充滿好奇但識字方法單一” 的認知規律,設計具有趣味性和直觀性的活動,兼顧學習的趣味性與基礎能力培養。 二、前期準備:精準定位單元教學起點(一)單元教材分析:理清“教什么”1.主題解讀:本單元核心主題為“親近自然、熱愛生活”,其內涵不僅是讓學生認識自然中的場景、樹木、動物和四季農事,感受自然的奇妙與生活的美好,更包括引導學生學會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自然事物,體會自然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2.語文要素梳理:基礎要素為認識本單元生字詞,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發展要素為學習運用形聲字、歸類、聯系生活等多種識字方法,積累數量詞、與樹木和季節相關的詞語,嘗試運用積累的詞語描述事物。 3.文本關聯分析:本單元內文本聯系緊密。精讀課文《場景歌》《樹之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承擔核心要素的“示范與講解”,《場景歌》以數量詞搭配呈現不同場景,為識字和詞語積累提供范例;《樹之歌》介紹樹木特點,蘊含形聲字識字方法;《拍手歌》以游戲形式呈現動物知識,便于朗讀和識字;《田家四季歌》展現四季農事,積累季節相關詞語。語文園地二對單元語文要素進行總結,“字詞句運用” 等提供練習鞏固的機會。 (二)學情分析:明確“學生已有什么,缺什么”1.前置調研:通過課堂觀察、小練習了解到,學生對自然中的樹木、動物等有一定的生活認知,能說出一些簡單的事物名稱,但對規范的詞語積累不足。在語文要素方面,學生已掌握一些簡單的識字方法,但面對形聲字、結構復雜的字時,缺乏有效的識記方法;在詞語運用上,難以準確使用數量詞,對詞語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 2.難點預判:結合二年級學段特點,預判學生學習障礙主要有:一是難以靈活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識記不同類型的生字,如形聲字的形旁表義、聲旁表音規律掌握不熟練;二是對數量詞的正確搭配掌握不牢固,容易混淆使用;三是在朗讀中難以準確把握課文的節奏和情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入。 三、目標設計:構建“整體 — 分階” 的目標體系(一)單元整體目標(三維度整合)
(二)分課時目標:將整體目標拆解到每課時1.第 1 課時(精讀《場景歌》第一、二自然段):認識 “灘、艘、軍” 等生字,會寫 “園、孔”2 個生字。正確朗讀課文,運用聯系生活的方法理解 “海鷗、沙灘” 等詞語,積累 “一只海鷗、一片沙灘” 等數量詞短語。 2.第 2 課時(精讀《場景歌》第三、四自然段):認識 “橋、群、隊” 等生字,會寫 “橋、群”2 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公園和活動場景的熱鬧,繼續積累數量詞并嘗試運用。 3.第 3 課時(精讀《樹之歌》第一至四句):認識 “楊、榕、梧、桐” 等生字,會寫 “楊、壯”2 個生字。正確朗讀課文,運用形聲字識字方法識記生字,了解楊樹、榕樹等樹木的特點。 4.第 4 課時(精讀《樹之歌》第五至七句):認識 “樺、杉、桂” 等生字,會寫 “桐、楓”2 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了解樺樹、杉樹等樹木的特點,培養愛護樹木的意識。 5.第 5 課時(精讀《拍手歌》第一至五句):認識 “拍、雀、錦” 等生字,會寫 “歌、叢”2 個生字。正確、有節奏地朗讀課文,積累動物名稱詞語,了解部分動物習性。 6.第 6 課時(精讀《拍手歌》第六至十句):鞏固生字詞,會寫 “貓、熊”2 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感受保護動物的重要性,樹立保護動物的意識。 7.第 7 課時(精讀《田家四季歌》春季、夏季部分):認識 “季、吹、肥” 等生字,會寫 “季、吹”2 個生字。正確朗讀課文,了解春夏季節的農事活動,積累季節相關詞語。 8.第 8 課時(精讀《田家四季歌》秋季、冬季部分):認識 “農、忙、歸” 等生字,會寫 “農、忙”2 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與快樂,培養尊重勞動的意識。 9.第 9-10 課時(語文園地二):通過 “交流平臺” 總結識字方法;完成 “字詞句運用” 等練習,鞏固生字和詞語積累;背誦 “日積月累” 中的內容。 10.第 11-12 課時(單元復習與檢測):復習本單元生字詞和課文內容,通過檢測了解學生對單元知識的掌握情況,針對薄弱環節進行鞏固。 四、內容整合:重組單元資源,形成教學鏈條(一)資源梳理:明確單元內可利用的所有資源核心資源:課文《場景歌》《樹之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本單元生字詞,課后題,語文園地“交流平臺”“字詞句運用”“日積月累” 等。 拓展資源: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短視頻,如海邊場景、各種樹木、動物、四季農事活動等;識字方法思維導圖;數量詞、樹木名稱、動物名稱等詞語卡片;學生繪制的自然事物圖畫等。 (二)內容重組:構建“模塊式” 教學內容采用主題模塊重組的方式,按主題內涵的不同角度劃分模塊: 1.場景認知模塊(《場景歌》):圍繞不同場景的事物展開,學習數量詞搭配,運用多種方法識字,感受場景的多樣性與美麗,積累數量詞。 2.樹木探秘模塊(《樹之歌》):以樹木為核心,運用形聲字等識字方法認識樹木名稱,了解樹木特點,感受樹木的神奇,培養愛護樹木意識,積累樹木相關詞語。 3.動物樂園模塊(《拍手歌》):聚焦動物世界,通過拍手游戲形式識字和朗讀,了解動物習性,樹立保護動物意識,積累動物名稱詞語。 4.四季農事模塊(《田家四季歌》):按照四季順序,認識四季農事活動,感受勞動的快樂與辛苦,積累季節和農事相關詞語,培養尊重勞動品質。 5.鞏固提升模塊(語文園地二 + 單元復習):通過語文園地的練習和單元復習,鞏固識字方法和詞語積累,提升語文基礎能力。 五、活動設計:打造“連貫且有層次” 的學習活動(一)活動階段劃分
(二)活動設計要點·關聯性:前一活動為后一活動鋪墊,如“生字詞語初識卡” 的填寫為后續精讀探究中的識字和詞語學習打下基礎;“小組合作討論識字方法” 活動為 “師生研討識字技巧” 活動做準備。 ·直觀性:結合二年級學生特點設計活動,如運用實物展示(樹葉、動物玩偶等)幫助理解詞語和識字;通過圖片、動畫展示場景、農事活動等,輔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趣味性:將語文要素與趣味活動結合,如設計“詞語接龍”“拍手讀課文比賽” 等游戲;在 “自然小畫冊” 制作中加入涂色、貼紙等元素,提高活動吸引力。 六、評價體系:構建“多元且過程化” 的評價機制(一)評價維度(三維一體)1.知識與能力:生字詞掌握情況(通過課堂認讀、聽寫、組詞評估);詞語積累與運用能力(通過詞語練習、口語表達評估);朗讀與背誦情況(從讀音準確性、流利度、情感表達等方面評估)。 2.過程與方法:課堂參與度(發言積極性、參與游戲和討論的表現);小組合作表現(是否主動參與識字和詞語積累活動、能否與同伴協作);學習習慣(如認真聽講、積極思考、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通過“課堂表現小星星”“小組合作評價表” 評估)。 3.情感與態度:對“親近自然、熱愛生活” 主題的喜愛程度(通過課堂反應、活動參與熱情評估);愛護自然、尊重勞動等意識的形成(通過課堂發言、實踐創作內容評估)。 (二)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課堂觀察學生的識字、朗讀、發言和合作情況;及時反饋學生的作業和詞語積累本;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收集學生的“生字詞語初識卡”“自然小畫冊” 等作品。 ·終結性評價:單元測試,側重考查學生對生字詞、詞語運用和課文背誦的掌握情況;朗讀展示會,評選優秀朗讀者進行班級交流;“自然小畫冊” 展示與評價。 ·評價主體多元化: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學生進行自評,反思自己的識字和朗讀過程;開展同伴互評,互相學習識字方法和詞語運用技巧;邀請家長參與評價,如反饋學生在家朗讀課文、觀察自然事物的情況。 七、延伸拓展:實現“課堂 — 生活 — 文化” 的銜接1.生活實踐:開展“自然觀察小任務” 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家長陪同下走進公園或郊外,觀察樹木、動物等自然事物,用照片和簡單的詞語記錄下來,將單元所學用于生活,培養觀察習慣。 2.主題閱讀:推薦與自然相關的課外繪本,如《樹真好》《動物絕對不應該穿衣服》《四季的腳步》等,鼓勵學生拓展閱讀,積累更多與自然相關的詞語和知識。 3.跨學科整合:結合美術課,讓學生畫一畫自己喜歡的樹木、動物或季節景色,并寫上對應的詞語;結合音樂課,學唱與自然相關的兒歌,如《愛護小樹苗》,感受自然的美好,實現學科融合。 4.項目式學習:圍繞“美麗的自然” 設計短周期項目,讓學生分組收集身邊的自然事物圖片或實物,制作 “自然知識小展板”,運用所學的詞語和知識進行介紹,在班級內展示交流。 八、學段適配:根據年級特點調整框架細節二年級學生處于低年級階段,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注意力容易分散,識字和朗讀是學習重點。在框架調整上,活動設計要注重趣味性和直觀性,如多采用游戲、動畫、實物等形式輔助教學;識字教學中,多運用形象的識字方法,如編兒歌、講故事等幫助識記。評價方面,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多采用“小星星”“小紅花” 等獎勵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在識字、朗讀和詞語積累中的點滴進步。在拓展活動中,選擇簡單易行、貼近學生生活的任務,如觀察身邊的樹木、畫簡單的自然圖畫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所學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