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代縣,這座靜臥于雁門關下的千年小城,不過彈丸之地,竟藏有四座國保級珍寶。 ![]() 我們自蒼茫的雁門關驅車而下,這是我們山西之旅下榻的第四座古城,迎面撞見的都是歷史層疊如書頁般厚重,在青磚黛瓦間,幾乎步步皆是時光的印痕。 ![]() 午休后,我們站在'邊靖樓’下仰望。這座曾“威震三關”的雄樓,以拔地凌云的姿態鎮守城中,匾額上“聲聞四達”四字如雷貫耳,似仍能聽見昔日戍卒的鼓角錚鳴。 ![]() 登樓北望,關山蒼茫,古戰場金戈鐵馬的呼嘯仿佛穿透磚縫,在耳畔低徊不止——那分明是青磚疊壘的城樓,自身在訴說邊塞千年烽煙。 ![]() 在小城行駛,除道路之外,到處都是很古舊的感覺,舊有的一切如初般寧靜。 ![]() 舒建新問當地人:“這座老縣城沒有進行現代化改造嗎?”“老縣城里到處都是老物件,無從下手改造,不動就是最好的保護,動不好是要破風水的。不遠處還有個新城,縣政府都在那里辦公了。” ![]() 午后斜陽將影子拉長,我們駛入老縣衙府。外來車輛可以隨意進入免費停車,這古老的權力場,如今最牽動人心的,卻是深處那間樸素的紀念館。 ![]() 1948年,中央機關由此轉赴西柏坡,歷史在此悄然轉折。 ![]() 木質展柜里,泛黃的電報稿紙、斑駁的煤油燈、簡陋的行軍地圖靜默陳列,當年決策者步履的匆促與肩頭的重量,仿佛就凝在這些微小的舊物之上。 ![]() 我們肅立片刻,恍然覺得歷史并非書頁間遙遠的字句,而是曾真實踏過腳下這方磚地的足音。 ![]() 走出紀念館行至府衙中央,阿育王塔赫然在目。 ![]() 這座覆缽式的藏式磚塔,靜穆如古佛趺坐。塔身簡潔線條勾勒出渾圓輪廓,風霜侵蝕的磚面,無言傳遞著隋文帝楊堅敕建時對佛祖真身舍利的虔誠。 ![]() 繞塔而行,古意從每一塊磚石的縫隙里沁出,將人裹入一種澄澈的安寧之中。塔身青磚無言,卻分明低語著千年香火繚繞的虔誠。 ![]() 日影西移,腳步終踏進代州文廟。其泮池如鏡,倒映著欞星門精美的石雕;大成殿巍然,斗拱層疊撐起一片莊嚴的天空。 ![]() 陽光穿過古老的窗欞,在殿內灑下靜謐的光斑。 ![]() 代州文廟始建于唐,幾經修繕,依然保存著宏闊格局與雍容氣度。大成殿巍峨莊重,琉璃瓦頂在秋陽下泛著溫潤光澤。欞星門石雕繁復而古雅,仿佛每一道紋路都浸潤著書聲瑯瑯。 ![]() 信步其間,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當年考察時深情的目光與由衷的贊嘆,似乎就輕輕落在這些精妙的斗拱與靜穆的殿宇上,與古建筑一同呼吸。 ![]() 那年梁思成與林徽因當年考察古建至此,對此地古建所傾注的深情與不吝的贊譽,此刻仿佛有了具體的附著——正是這些沉默的柱礎、精妙的榫卯、溫潤的琉璃,以其不可摧折的筋骨與含蓄深沉的美,牢牢系住了學者心底最深的敬重。 ![]() 暮色四合,回首代縣一日:雁門關的雄闊;邊靖樓的威儀;阿育王塔的沉靜;代州文廟的雍容;老縣衙里那驚心動魄的現代史回響之間穿梭;仿佛千年時光被壓縮在方寸城垣之內。 ![]() 代縣的每一塊青磚都如一枚飽含故事的活字,磚石壘砌的何止是城墻樓閣?分明是千年文明層疊的刻度。 ![]() 夜晚小城燈火通明,漫步其間不經意間來到一處工藝作坊,工匠們正在為客戶精心設計制作黑悟空的泥塑,舒建新仔細觀賞著他們制作技藝并由衷的贊嘆。 ![]() 工藝師傅驕傲的說:“看得出來您是內行啊,不瞞你說,自古至今全國廟宇中大部分的泥塑都出自我們代縣工藝師之手!” ![]() 行走在代縣古老的土地上,望著青磚壘砌的城墻讓我讀懂了——它正是以那青磚疊壘的骨骼,默默承載著時間洪流。當人立于其上,便如立于歷史長河的某個回旋處。 ![]() 此處青磚無言,卻將千年興替的壯闊回聲,輕輕叩響在每一個駐足傾聽者的心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