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道:“黃帝崩,葬橋山。” 橋山在哪里? 世上有多座橋山,也有不止一處黃帝陵。(注:關于黃帝陵的位置,除了陜西黃陵之外,學術界還存在河南靈寶、甘肅慶陽、北京平谷、山西臨汾等不同說法。) 中國郵政1983年4月5日(清明節)發行的《黃帝陵》郵票(志號T.84),選用陜西省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黃帝陵為表現對象。這是有深刻的歷史依據和現實意義的。 其一,古代,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秦靈公三年,公元前422年),秦國君主秦靈公就在這里首行祭祀。西漢年間(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北巡朔方回師途中,在這里停駐十幾萬大軍,舉行隆重的祭祀黃帝典禮。之后歷代王朝,都把這里作為國家大祭之地。 其二,近代,辛亥革命后,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孫中山先生委派要員專程祭祀黃帝陵,并親自撰寫祭文。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黨各派代表前往黃帝陵共同祭奠,毛澤東親撰《祭黃帝陵文》,宣示“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 其三,新中國成立后,1961年3月,陜西黃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2006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活動(黃帝陵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橋山在黃陵縣城北約1公里處。沮河由西向東呈U形繞山而過,站在山上朝下看,沮河似乎是從山底穿過,山形似橫跨河上的橋,故而得名橋山,黃帝陵也曾因橋山之名而稱“橋陵”。 橋山山麓有大片古柏林。柏樹是中國特有的樹種,具有特殊的傳統文化含義。杜甫詩句“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參透了古柏的紀念意味。橋山古柏林有古柏8萬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萬多株,是中國年代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郁郁參天的古柏,烘托出黃帝陵的莊嚴肅穆,也見證了黃帝陵的悠久歷史。尤其是軒轅廟山門內西側的那株“軒轅柏”,相傳是黃帝手植柏,樹高19米,胸徑11米,樹冠如蓋,氣勢巍峨,譽為世界柏樹之冠。 ![]() 中國古代的喪葬體制,人死了埋葬遺體的地方稱“墳”,墳上加封土(或砌石堆)稱為“墓”,墳墓加修祭祀建筑稱為“陵”。自秦始皇起,“陵”被規定為帝王專用的墓葬規制。橋山黃帝陵的最先修建時代已不可考了。現在所見的帝陵建筑,是歷代建廟、祭祀、擴建、修整的總匯。最近一次規模最大的整修從1990年發起,到2006年初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形成現今所見規模。橋山山麓為軒轅廟,橋山山巔為黃帝陵。黃帝陵前,樹有毛主席委托郭沫若題字的“黃帝陵”石碑。 ![]()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姓公孫,名軒轅,位居“五帝”之首。黃帝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圣人和賢明君主,又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他開創了中華民族的初始文明,被尊為“人文初祖”。橋山軒轅廟的人文初祖殿是祭祀軒轅黃帝的正殿,門楣上懸掛的“人文初祖”大匾為原國民黨愛國將領程潛1938年夏祭陵時所題。 ![]() 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以黃帝作為正宗,中華民族亦稱為炎黃子孫。《黃帝陵》郵票的設計者以傳統中國畫來表現黃帝陵、人文初祖殿、軒轅柏,較好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有利于增強炎黃子孫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