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 期 日 2025.08 農歷七月初二 宜 忙碌 ![]() 安逸平靜的生活不能給人活力, —— 愛因斯坦 ![]() 作家塞涅卡說:“沉默時的獨處,是靈魂的歸途;麻木時的獨處,是精神的墳墓。” 人可以選擇獨處,但不可以接受枯萎。 主動的獨處是內省的契機,是生命的沉淀。 被動的宅家卻是牢籠,在日復一日的無意識消耗中,人悄然喪失了生命力與方向。 當大門不再開啟,腳步不再邁出,精神不再追求,人便踏上了自我囚禁的歧途。 01宅家不出門:囚禁自己的身體宅于家中,本無原罪。 錯的是將家變成了圍困自己的圍墻,切斷與外界的聯系。 當外賣和快遞取代了超市的熙攘,當幾米見方的空間圈定了全部的生活半徑,身體的活動被不斷壓縮。 身體活動少了,陽光少了,鮮活的氣息自然稀薄。 物理空間的自我禁錮,是精神萎縮的開始。 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早已道破:“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明。” 凡人既非神明,又不甘淪為蒙昧的獸,那便不該任由身體囚于高墻之內。 宅家不可怕,可怕的是這“宅”成了一種自我流放,斷絕了與世界的鮮活連接,讓呼吸都帶著暮氣。 02躺平不上進:禁錮自己的行動短暫休憩是為了更好地出發,但“躺平”若成了生活的常態,便成了一種怠惰的陷阱。 它表現為面對事情的拖延,“以后再說吧”;對目標失去熱情,“就這樣吧”;對自我的放棄,“我不行”。 我曾聽聞一位能力不錯的老同事,職場受挫后辭職回家,起初想著休整幾個月再出發。 但這一休,就三年過去了:每天除刷視頻、打游戲外再無其它追求,更無系統學習的意識。 技能在貶值,人脈在枯萎,他逐漸失去了重返職場的能力和勇氣。 溫水里的青蛙,最終因惰性,無力跳出那片溫水。 英國哲學家羅素早已告誡世人:“一個人一天到晚無所事事,只會思考自己,所以千萬不要這樣。” 當行動力被鎖進舒適區,生命的齒輪便隨之停轉。 03麻木不思考:囚禁自己的靈魂廢掉最本質的特征,是精神上的關閉:不愿、不會、不思考。 停止輸入,思想就會變得遲鈍;回避交流,視角便會狹隘。 得過且過,靈魂便沉沉睡去。 人不再感知新鮮事物,不再審視內心起伏,習慣性地用即時娛樂填滿空虛,卻在虛無中越陷越深。 麻木,其實是對靈魂的自我囚禁。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警告:“安逸平靜的生活不能給人活力,只會讓人退化。” 停止與外界深刻互動,也不傾聽內心聲音,生命便如同一株不再生長的植物。 當獨立思考被放棄,靈魂的自由也隨之讓渡——這才是最深的悲哀。 04打開門窗,重新認識自己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中寫道:“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就已經死去,只是到七八十歲才埋葬。” 真正的死亡,不是心臟停跳,而是靈魂的沉寂。 若你正經歷這樣的至暗時刻—— 請先拉開窗簾,讓陽光刺破昏暗; 再清理房間,掃凈積灰的書籍; 最后推開家門,走出去,重啟身心。 世界就在門外。 愿你在孤獨中聽見內在生長的聲音,遇見更好的自己。 點亮在看?,一起共勉。 關于作者 行歌,90后長期主義踐行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