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colm Rosholt,中文名為饒世和,1907年9月8日出生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羅肖爾特。1931年來到中國北京,在當時的燕京大學進行研究工作。1932年,憑借他的一些新聞經驗,他到上海,在美國人開辦的一家名為《China Press》的報紙,擔任特約撰稿人。在上海期間,他報道了發生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和1937年的“八·一三”淞滬會戰。 1940年末他返回美國。1943年起他再次來到中國,擔任情報官兼聯絡官,1944年10月他來到昆明,為美國空軍第 14 航空隊(“飛虎隊”)指揮官陳納德將軍工作。抗戰結束后離開。1949年春,他又一次來到中國,加入陳納德在中國組建的民營航空公司,負責公共關系工作,直到1952年返回美國。1979年,他擔任美國第14航空協會主辦雜志的圖片編輯。2005年2月21日去世,享年98歲。
饒世和在華期間,形成了大量的歷史照片,用鏡頭記錄了中國近代的歷史,尤其是抗戰前后上海的歷史。今天分享部分主要是淞滬抗戰時期上海灘的街頭影像,戰爭已在眼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第六輯:繁華落幕:1937年,上海孤島 第十一輯:繁華落幕:1937,上海淪為孤島的日常 第十二輯:繁華落幕:1937,淞滬戰爭時期的黃浦江 第十三輯:繁華落幕:1937,淞滬抗戰時期的上海灘 第十四輯:繁華落幕:1937,上海淪陷進行時 街邊的餐飲店。 一名老者買剛蒸出鍋的饅頭。 “圣奧賓” 號拖船旁的橋梁,用沙袋加固防護,上海。 浦東方向起火冒煙。近景是江面上一條掛著英國國旗的船只。 正在搭建用沙袋加固的崗哨。 九江路上大通銀行外,堆放著沙袋,銀行工作人員在室外。 設有沙袋防護的門口。 九江路大通銀行,商戶已經用沙袋堵得嚴嚴實實,入口也用沙袋防護。 ![]() ![]() 朱葆三路的店鋪和汽車、人力車和行人。 朱葆三路是昔日舊名,如今這條路叫“溪口路”。它位于上海市黃浦區東南部。北起延安東路,南至金陵東路,長146米。朱葆三路原為土路,名東永興街、西永興街。起初道路非常狹窄,此路的土地所有者朱葆三特出資將其拓寬。民國初年,當地居民為感戴起見,呈準當時法公董局,采用朱葆三路一名,以資紀念。因地處法租界,法語稱“Rue Chu Pao San”。 這張照片是西面這棟建筑靠延安東路一面的店面房子,可以看到FRISCO咖啡館,中法銀公司,馬克西姆咖啡館(Maxime Cafe)的標記。 ![]() 朱葆三路馬克西姆咖啡館外的難民。 愛多亞路57-59號的安樂宮飯店(Palais Cabaret and Hotel),包括旅社及舞廳。1941年改組,由德國青年麥洛姆接辦,改名華都。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到大樓靠近愛多亞路江西路口部分的上層造型。 ![]() 朱葆三路上的行人。 朱葆三路一間酒吧中的美國水兵。上世紀三十年代,朱葆三路可謂是上海灘酒吧和舞廳一條街。 愛多亞路與朱葆三路路口,左側幻想咖啡館(Fantasio Cafe)門前停了一部印有“NBS”標記的卡車(NBS=National Beer Shanghai,即上海國民啤酒)。右側可以看到皇家(Royal)、水晶(Crystal)等咖啡館及酒吧的標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