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前,武漢人家若因故有人失蹤,常常要派人到陽邏去尋找尸首,怕的是失蹤者投了長江。為什么在武漢投江,要到新洲縣(今武漢市新洲區(qū))的陽邏去尋尸呢?這與陽邏江邊的浮尸現象有關。 ![]() 漢口培心善堂繡品松鶴延年,武昌紅巷江城印象民俗博物館藏。關耳攝 陽邏鎮(zhèn)原屬黃岡縣,1951年新洲縣建制,屬新洲,1983年新洲縣劃歸武漢市,陽邏成了武漢市一個重要的港口。那里古代曾筑有陽邏堡。江邊有觀音磯(似今之武磯頭),磯上有大士閣。明清時代的陽邏,似無突出的浮尸現象。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長江上游的浮尸到了陽邏江邊就不走了。其原因陶幼安在《陽邏培心善堂興廢記》一文中作了這樣的解釋:“長江水自天興洲東端會流以后,流向由東北折向東南,又與武湖外溢之水匯合,奔騰直下,因受武磯頭磯石的阻滯,以致在陽邏沿岸形成一股回流和串串漩渦,一些沉沒的物體便在這里泛起,并且不易隨波離去。 舊社會水上交通事故頻繁,遇難尸體大都于此處漂浮匯集,由于無人收殮,浮尸腐化臭不可聞,江水亦因此污染。”由此可知,陽邏浮尸現象與天興洲和武湖水有關,而天興洲的形成約在清代中葉。故明清之際的陽邏江邊并無突出的浮尸現象,以收殮浪尸、搶險救生為己任的培心善堂則始創(chuàng)于清道光年間。 ![]() 2014年,陽邏江邊。關耳攝 據說,道光初年,陽邏附近窩子灣的兩名監(jiān)生雷朝鼎和雷朝輔,看見江邊浮尸腐臭的情景,產生側隱之心,慷慨解囊,在武磯頭下搭起棚子,雇船打澇浮尸,掩埋于磯旁小山崗上。當時溺水之人不少,每年約撈尸百余具。山崗上埋尸多了,人們便把它稱為“浪尸山”。這可視為培心善堂的前身。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雷朝鼎、雷朝輔又邀了士紳程飛熊、胡敬之、耆民童萬青、徐畏三、職員胡俊川、陳受發(fā)、雷時楷、劉瑞屏、劉太銘等人集資創(chuàng)辦培心善堂。他們除自己帶頭捐資外,又四處募款,購得八石五斗稞田和官汊湖四分之一的股份,將所收租谷和漁稅作為開辦經費和常年維持經費,建房一棟,置船兩艘,雇請專人從事打撈浮尸和殮葬工作。 1864年(同治三年)起,官府撥款支持此項善舉,每由漢黃德道署撥銀九十六兩,黃岡縣署十二兩。后來,黃岡和陽邏在漢的官員、富商蕭耀南、徐源泉、朱懷冰等的經常捐助也給以資助,置恒產田八十五畝,年收租谷二百余擔。房屋也擴建到五間,有一間專門存放備用棺材。培心善堂的業(yè)務范圍有所擴大,不但殮死,而且救生,添置了兩艘救生紅船,雇用船工17人,善堂也改名為“培心堂救生公局”。培心堂還舉辦各種慈善業(yè)務,如發(fā)放賑濟、開辦義學、調解糾紛等。光緒《黃岡縣志》記載:培心善堂“于大江中設救生船,收尸骸,施棺木,設義冢,施藥茶,收字紙,送種牛痘,一切善舉頗多裨益”。 培心堂的紅船每天出動,或撈尸,或救生。培心堂名聲遠播,因此常有人來登記尋尸或委托撈尸。凡撈起的尸體與登記的形貌、特征相者,即通知登記人來認領,尸主以捐助的形式酬謝。對無主尸體,也進形貌、特征和遺物登記,然后置于木厘掩埋,以備日后有人認領。培心堂就這樣默默無聞地做了大量好事,得到社會各界的贊譽。 辛亥革命后不久,武昌一日商紗廠暗殺中國工人多名,將尸體拋入江中以消滅罪證。軍政府收到死者家屬控告后即向廠方調查,日商矢口抵賴。軍政府派胡廣才、李書城等人到陽邏查訪,在培心堂撈起的尸體中認出了被害工人,獲得鐵證,迫使日商認罪,并賠償了損失。 1918年4月25日,輪船招商局的江寬號客輪被段祺瑞隨員所乘楚材號兵艦撞沉,得救三百二十五人,撈獲尸體二百八十人,失蹤七十五人(一說死亡近千人)。尸體大多是陽邏培心堂撈起的。 ![]() 解放后,培心堂改為陽邏人民福利委員會,仍從事救生和撈尸活動,經費由國家社會救濟款中開支。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武湖的建設和長江翻船事故的減少,陽邏江面很少出現浮尸漂流,1974年取消了固定揀尸專班,培心堂原有房屋也改建為工廠。 打撈江城記憶 鉤沉三鎮(zhèn)往事 ![]() 2014年 人文武漢新洲尋訪 轉載請注明出處,勿侵犯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