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藏的王寵《草書古詩十九首卷》,以29.3×380.1cm的紙本長卷,展現了明代中期草書藝術的獨特風貌。這幅作品既承續了魏晉草書的靈動神韻,又融入了明代文人的蕭散意趣,是理解王寵書法風格的絕佳范本。 ![]() 王寵作為'吳門四家'之一,其書法向來以'疏拓秀媚'著稱,這幅草書長卷更是將這種特質發揮到極致。觀其用筆,起筆多以側鋒切入,行筆中卻暗藏中鋒穩健,提按轉折間盡顯從容不迫。線條看似纖細,實則骨力內蘊,如'風'字末筆長撇,輕盈若鴻毛卻勁挺如鋼絲,恰是他'瘦硬通神'書風的生動寫照。 ![]() 章法布局上,此卷打破了明代草書常見的茂密格局,字與字間距疏朗,行與行錯落有致,仿佛在紙上營造出一片空靈透氣的空間。這種'疏可走馬'的布局,與古詩十九首中'人生忽如寄'的曠達意境相映成趣,筆墨與文心達到了奇妙的共鳴。值得注意的是,長卷中偶爾出現的破鋒與飛白,并非筆力不逮,而是王寵刻意追求的'生拙'之美,于不經意間流露率真性情。 ![]() 與祝允明的狂放、文徵明的嚴謹相比,王寵的草書更添一份超然淡泊。他在書寫古詩十九首時,并未刻意炫技,而是以平和心態詮釋'青青河畔草''皎皎河漢女'的古典意象,使書法成為情感與詩意的延伸。卷末幾行字跡漸趨舒緩,似與古人隔空對話,余韻悠長。 ![]() 這幅作品雖為草書,卻無狂怪之態,于規矩中見自由,于內斂中顯精神,恰如王世貞所言'兼正行體,意態古雅'。對于當代書法學習者而言,不僅可從中領悟草書的使轉之道,更能體會到文人書法中'以意馭筆'的至高境界——書法終究是心靈的跡化,而非技巧的堆砌。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來自: 修行者千福 > 《書法美術攝影等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