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論西游第一〇六九講,選自《〈西游記〉與中國古代社會》(256)第四章――文化篇之“李天王、牛魔王和大鵬金翅雕”) 在上一講,我們提到,哪吒的形象并不一直都是童稚男孩模樣,中晚唐時期為兇惡的夜叉童子相,宋遼時期為身披鎧甲的成人將軍相。自元代起,哪吒開始向孩童模樣轉變,該形象在明代得到定型;清代則為了強調哪吒的孩童形象,還讓他穿上了標志性的肚兜。 在討論李天王、哪吒父子二人之時,有一個佛道兩教的公案,則是不能不談的,那就是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故事。 《西游記》第八十三回對該公案進行了記載,哪吒出生三天,即大鬧龍宮,闖下大禍,李天王恐生后患,欲殺哪吒。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一點靈魂,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向佛祖求救。 佛祖以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生真言,哪吒得了性命,便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佛祖將一座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賜予李天王,那塔上層層有佛,并喚哪吒以佛為父,解釋了冤仇。自此,李天王便常托寶塔,以防哪吒向其尋仇。 《封神演義》對該故事也有記載,哪吒七歲時下東海洗澡,打死東海龍王三太子,給父母惹下了滔天大禍,李靖便對哪吒產生恨意。哪吒后又在南天門拳打東海龍王,再射死石磯娘娘門下碧云童子,惹下的大罪再加上了一等。 東海龍王要向天王告狀,狀告李靖夫婦縱子行兇,哪吒為了不連累父母,便手提寶劍,自行“剖腹、剜腸、剔骨肉,還于父母,不累雙親”,一點靈魂托夢給其母親,為其建立行宮,享受人間香火。 對哪吒心中懷恨的李靖,他不顧父子親情,拆毀了哪吒的廟宇,逼得哪吒靈魂來到太乙真人處,太乙真人用蓮藕使哪吒回生,哪吒便去找李靖報毀廟之仇。 為求得活命,李靖便向燃燈道人求助,燃燈道人傳給他一座玲瓏金塔,待哪吒再向他尋仇時,便用此塔來燒哪吒。從此父子二人和睦,商亡周興之后,他們父子均肉身成圣,李靖被封為托塔李天王。 通過對上述兩段文字的對比,可以看出,二者所講述的故事情節基本相同: 哪吒鬧龍宮闖下了大禍,他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后被佛家神仙用蓮藕使其回生后,便找父親李靖報仇,而因玲瓏金塔之故,他才放下了對父親的尋仇之意,但李靖卻時時對其提防,只得常托寶塔,用來震懾哪吒,也正因為李靖常托寶塔,他才被稱為“托塔李天王”。 不過,兩個段文字也有不同之處: 一是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原因,在《西游記》中,是哪吒迫于李靖威逼,而在《封神演義》中,則是哪吒不愿連累父母; 二是哪吒怨恨李靖的原因,在《西游記》中,是李靖逼迫哪吒自殺,而在《封神演義》中,則是李靖毀掉了哪吒廟宇; 三是哪吒與李靖的關系得以緩和的原因,在《西游記》中,是由如來佛祖促成,而在《封神演義》中,則是由西方教的燃燈道人,也就是佛教中的燃燈古佛促成。 兩部文學作品對該公案記載的相同之處表明,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故事,到明代時已經完全成型。 同時,哪吒也從佛教毗沙門天王的三太子徹底演變為道教李天王的三太子,并且哪吒也從毗沙門天王協侍的身份中脫離出來,成為了道教的護法正神,其影響力也遠超由毗沙門天王演變成的托塔李天王。 二者的不同之處,則是成書更晚的《封神演義》則更注重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以及更加強調該故事中的道教因素,比如,哪吒自殺是因為不忍心連累父母,哪吒與李天王關系緩和則是由“燃燈道人”促成; 而成書較早的《西游記》卻對這些并不十分注重,李靖逼哪吒自殺,哪吒尋父報仇,都是“父不慈,子不孝”的具體表現,而佛祖讓哪吒“以佛為父”,這種“子不認父”的做法,更是與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相違背。 這兩部文學作品中所記載的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故事,進一步反映了明代的佛教中國化進程,正是在明代時期,儒釋道三家融合才得以徹底完成。 |
|